论明清以来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区碑刻的分类、内容与学术价值

被引:16
作者
李斌 [1 ]
吴才茂 [2 ]
姜明 [2 ]
机构
[1] 厦门大学历史系
[2]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明清; 天柱; 碑刻; 分类; 学术价值;
D O I
10.15958/j.cnki.gdxbshb.2013.03.013
中图分类号
K877.42 [碑碣(碑文)];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明清以来,天柱是边疆社会碑刻运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举凡示禁、褒奖、布告、判案、林木保护、移风易俗、筑路修桥、捐资助学、宗族迁徙、祠堂修缮、寺庙宫观之修建,等等,民众无不刻碑勒石,以示郑重。究其分类言之,又大体可分为官府告示类、乡规民约类、路桥井渡类、学校教育类、祠堂宗族类、寺观庙宇类等六大类。这些作为乡村社会公共信息发布或传播媒介的碑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明清时期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区教育变迁——以碑刻史料为中心 [J].
李斌 ;
吴才茂 ;
龙泽江 .
教育文化论坛, 2011, 3 (02) :100-106
[2]   江规:清代清水江木材采运贸易规范考察附视频 [J].
秦秀强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 (01) :49-56
[3]  
桥:地方社会脉络下的文化符号——明清以来贵州三门塘人的修桥活动及其意义[J]. 钱晶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4]  
明清乡约[M]. 厦门大学出版社 , 董建辉, 2008
[5]  
[乾隆]镇远府志. 巴蜀书社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