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处理区域人群遗传损伤的研究

被引:7
作者
李克秋 [1 ]
李光 [1 ]
苗绪红 [1 ]
李健 [1 ]
侯懿耕 [2 ]
张弢 [2 ]
安硕 [2 ]
机构
[1] 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学教研室
[2]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基金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
关键词
DNA损伤; 电子垃圾; 遗传损伤; 染色体畸变; 微核实验; 彗星试验;
D O I
10.16241/j.cnki.1001-5914.2008.02.022
中图分类号
R122 [气候卫生与大气卫生];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长期居住在电子垃圾处理环境中居民遗传损伤。方法于2005年11月在天津市郊县电子垃圾处理较集中的3个村采集居民1256份血液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从中随机抽取171份血液标本进行微核实验,随机抽取12份标本进行彗星试验。对照组为远离电器拆废地区的60位村民(男女各半)。结果暴露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为6.23%,染色体数目畸变率为0.29%。随体相连、四射体等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微核出现率为16.99‰,对照组为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彗星试验结果显示,暴露组头、尾部DNA百分含量、尾长、彗星全长、尾矩、Olive尾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居住在该电子垃圾处理区域人群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发生率及彗星电泳检测的DNA损伤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不科学的电子垃圾处理产生的污染物是该地区人群潜在的遗传诱变剂。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2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利用微核试验和彗星电泳试验评价黄河兰州段水质致遗传毒性作用 [J].
龙静 ;
张迎梅 ;
朱丽娜 ;
黄德军 ;
宋刚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6, (01) :59-63
[2]   染色体不稳定分子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研究的新进展 [J].
晏光荣 .
癌症, 2004, (03) :353-357
[3]   正常国人染色体畸变率的探讨 [J].
高永 ;
白玉书 .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5, (01) :20-21+19
[4]  
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oils at Guiyu area of China, affected by recycling of electronic waste using primitive technologies[J] . X.Z. Yu,Y. Gao,S.C. Wu,H.B. Zhang,K.C. Cheung,M.H. Wong.Chemosphere . 2006 (9)
[5]  
Proteomics: quantitative and physical mapping of cellular proteins[J] . Walter P Blackstock,Malcolm P Weir.Trends in Biotechnology . 199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