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光能截获与利用特征

被引:33
作者
崔亮
苏本营
杨峰
杨文钰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套作; 冠层结构; 光能截获; 光能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的玉豆间距带状套作组合对大豆冠层结构特征与光能利用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群体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省主推玉米和大豆品种"川单418"和"贡选1号"为试材,设计(A)玉豆间距40 cm(大豆窄行行距70 cm)、(B)玉豆间距50 cm(大豆窄行行距50 cm)、(C)玉豆间距60 cm(大豆窄行行距30 cm)3种玉豆带状套作组合,并以单作玉米(SM)和单作大豆(SSB)作为对照,对带状套作大豆冠层结构、光能截获量、干物质重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SSB(P<0.05)。玉豆共生期间,处理A大豆群体冠层上方的PAR与处理B和C相比,分别低44.1%和60.4%。这说明由于处理A缩短了玉豆间距,加剧了玉米对大豆的遮荫程度,从而降低了大豆群体可利用的有限光照资源。(2)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的LAI、叶倾角和株高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处理B比处理C和处理A的LAI分别提高了16.4%、13.1%、12%和30.3%、32.2%、29.3%。叶倾角比处理C和处理A分别提高了15%、16%、14%和34%、31%、26%。株高比处理C和处理A分别减低了7%、8.8%、7.9%和13.5%、16.7%、14.8%。说明适宜的玉豆间距可以提高套作大豆的LAI,调整更加合理的叶倾角和株高,优化植株形态特征,实现光能在大豆群体内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大豆的光能利用效率。(3)不同带状套作大豆光能截获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间,处理A与处理B相比光能截获量分别降低了43%、22%和33%,处理C与处理B相比则分别降低了21%、10%和17%,LAI与光能截获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977**),说明在玉豆间距为50 cm时增加了大豆群体的LAI,从而提高了光能截获量。(4)不同带状套作大豆光能利用率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处理B与处理C相比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8.6%、7.0%和5.8%,处理B与处理A相比则分别提高了40%、23%和13%。(5)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的干物质重均显著低于SSB,且处理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处理A与处理B相比分别降低了59%、36%和41%,处理C与处理B相比则分别降低了27%、16%和22%,DMW与光能截获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989**),说明在玉豆间距为50 cm时增加了大豆群体的光能截获量,从而提高了大豆群体干物质的积累。(6)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产量及总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处理B的大豆产量分别比处理C和处理A提高了10%和27%,总产量比处理C和处理A提高了1%和3%。说明随着玉豆间距的缩短,大豆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大豆产量呈下降趋势。【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以玉豆间距为50 cm的玉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可以优化大豆群体冠层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和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宽幅播种带间距对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J].
李世莹 ;
冯伟 ;
王永华 ;
王晨阳 ;
郭天财 .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08) :758-767
[2]   不同空间配置套作大豆后期农学参数及光谱特征分析 [J].
杨峰 ;
崔亮 ;
武晓玲 ;
刘卫国 ;
杨文钰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03) :268-272
[3]   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下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 [J].
朱相成 ;
汤亮 ;
张文宇 ;
曹梦莹 ;
曹卫星 ;
朱艳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01) :34-43
[4]   行距对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冠层结构与产量的影响 [J].
赵海新 ;
杨丽敏 ;
陈书强 ;
姜树坤 ;
黄晓群 ;
单莉莉 ;
潘国君 .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 (05) :488-494
[5]   我国间套作大豆研究方向和发展对策研讨会纪要 [J].
杨文钰 ;
杨峰 ;
雍太文 .
大豆科技, 2011, (01) :35-36
[6]   施氮量对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叶型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 [J].
李国强 ;
汤亮 ;
张文宇 ;
曹卫星 ;
朱艳 .
作物学报, 2011, 37 (01) :127-137
[7]   番茄三维形态结构的参数提取及模拟 [J].
董乔雪 ;
王一鸣 ;
杨丽丽 ;
杨卫中 ;
石庆兰 ;
徐云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S2) (S2) :38-42
[8]   水稻冠层光截获与叶面积和产量的关系 [J].
李艳大 ;
汤亮 ;
张玉屏 ;
朱相成 ;
曹卫星 ;
朱艳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6) :3296-3305
[9]   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J].
李艳大 ;
汤亮 ;
张玉屏 ;
刘蕾蕾 ;
曹卫星 ;
朱艳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 (04) :952-958
[10]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 [J].
周勋波 ;
杨国敏 ;
孙淑娟 ;
陈雨海 .
生态学报, 2010, 30 (03) :69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