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贫困特征及“扶志”与“扶智”的耦合机制建设——基于四川甘孜、凉山两州的调研思考

被引:17
作者
张跃平
徐凯
机构
[1]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深度贫困区; 精准扶贫; “扶志”; “扶智”; 耦合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甘孜州与凉山州由于地理条件恶劣,导致脱贫的"信心"与"智力"不足,也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因此,要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建立"扶志"与"扶智"耦合的精准扶贫机制,深入推进"扶志"、"扶智"和"扶志"与"扶智"耦合的三大工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研究——以“三区三州”为例 [J].
李俊杰 ;
耿新 .
民族研究 , 2018, (01) :47-57+124
[2]   探析精准教育扶贫 [J].
齐冬红 .
未来与发展, 2018, 42 (01) :74-77+73
[3]   “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 [J].
杭承政 ;
胡鞍钢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 (04) :97-103+147
[4]   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挑战与政策展望 [J].
汪三贵 ;
殷浩栋 ;
王瑜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04) :18-25+189
[5]   精准扶贫视角下图书馆文化扶贫路径研究 [J].
詹景海 .
图书馆学刊, 2017, 39 (01) :33-37
[6]   论师范院校的教育扶贫 [J].
林闻凯 .
高教探索, 2014, (05) :58-61
[7]   从人力资源因素看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研究之三 [J].
邵志忠 .
广西民族研究, 2011, (02) :170-177
[8]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消除贫困[J]. 王德文,蔡昉.中国劳动经济学. 2006(03)
[9]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J].
李实 ;
赵人伟 .
经济研究, 1999, (04) :5-19
[10]   Poverty and Aspirations Failure [J].
Dalton, Patricio S. ;
Ghosal, Sayantan ;
Mani, Anandi .
ECONOMIC JOURNAL, 2016, 126 (590) :16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