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困境:长江以南的更新世冰川作用

被引:9
作者
爱·德比希尔
陈吉阳
邓养鑫
施雅风
机构
[1] 英国基尔大学地理系
关键词
冰川作用; 庐山地区; 混杂堆积; 混杂岩; 泥砾层; 巨砾; 碎屑沉积物; 粘土; 碎屑; 长江以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李四光于1933年首次将庐山的谷地、盆地以及沉积物解释为更新世冰川作用的产物,并进而对中国整个东南部亚热带山地作了雷同的阐述,此后他又在1947年和六十年代后期重申了上述观点。这样,在中国便形成了一种见解,认为长江以南曾经历过广泛的山岳冰川作用,加之某些考察过庐山的外国学者亦接受了这一观点,就使得庐山成了具有关键性的地区。 用以支持冰川作用的证据有“冰斗”、“U谷”、“擦痕面”、“漂砾”、“栖歇石”、“冰碛垅”与“鼓丘”。对谷首形态的测量分析证明,没有一个“冰斗”深得足以产生冰川或能引起冰川基底滑动。“U谷”的大小和形状与冰川作用的成因不一致:一些是单向斜构造,另一些则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谷地,后者具有由重力作用形成的呈链状交错的横断面。也没有发现真正的岩盆。“栖歇石”是多节理的砂岩经差别风化之后形成的类似于羊背岩的产物。“冰碛”是由砂、粘土填充的巨砾所组成,次生粘土矿物是丰富的。深度风化、富含粘土的剖面可广泛分布到海拔1,300米处。不存在有意义的粉砂填质与带有冰川擦面的碎屑。沉积物的组构表明它们与当地的斜坡及扇形地表面形态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冰碛垅”和“冰砾阜”可以看作是不同切割阶段的扇积砾。所谓的冰川动力构造可用局部构造活动来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6+95 +95-102
页数:3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我国东部第四纪海侵地层的初步研究 [J].
汪品先 ;
闵秋宝 ;
卞云华 ;
成鑫荣 .
地质学报, 1981, (01) :1-13
[2]   鄂西第四紀冰川遺迹和冰期划分 [J].
景才瑞 .
地质学报, 1965, (02) :237-242
[3]   大冰期时期中国的冰川遺迹 [J].
孙殿卿 ;
楊怀仁 .
地质学报, 1961, (Z1) :233-244
[4]  
üBER L?SSBILDUNG UND WüRMEISZEIT IN CHINA[J] . Hermann von Wissmann.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 . 1938 (6)
[5]   Amphitheater valley heads [J].
Hinds, NEA .
JOURNAL OF GEOLOGY, 1925, 33 (08) :816-818
[6]  
The Origin of Swimming Woman Canyon, Big Snowy Mountains, Montana, an Example of a Pseudo-Cirque Formed by Landslide Sapping[J] . O. W. Freeman.The Journal of Geology . 19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