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

被引:27
作者
刘少杰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理论形式; 感性形式;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10.05.024
中图分类号
B03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既有概念化、逻辑化的理论形式,也有表象化、象征化的感性形式。马克思从整体上论述意识形态现象时,已经明确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考察意识形态研究的思想史和意识形态的实际存在,都可以发现感性意识形态的丰富表现与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代文化视觉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持续传承的背景下,重视感性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意识形态[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英)大卫·麦克里兰(DavdMclellan)著, 2005
[2]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 译林出版社 , (英)约翰·B.汤普森(JohnB.Thompson)著, 2005
[3]  
实践感[M]. 译林出版社 , (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著, 2003
[4]  
图绘意识形态[M]. 南京大学出版社[斯洛文]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Zizek), 2002
[5]  
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费孝通著, 1998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肖前 主编, 1994
[7]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李秀林等主编, 1990
[8]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