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东至早奥陶世红花园组生物礁: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前的微生物礁

被引:16
作者
曹隽 [1 ]
刘建波 [1 ]
刘建波 [2 ]
江崎洋一 [3 ]
足立奈津子 [4 ,5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地球学科
[4] 日本学术振兴会
[5]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
基金
日本学术振兴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生物礁;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红花园组; Girvanella;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09.043
中图分类号
Q911.5 [古生物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79 / 28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湖北兴山中寒武统覃家庙群微生物岩及其古环境意义[J]. 党皓文,刘建波,袁鑫鹏.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8(02)
[2]   地球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新概念—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J].
詹仁斌 ;
张元动 ;
袁文伟 .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08) :1006-1014
[3]   中国生物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刘春燕 ;
林畅松 ;
吴茂炳 ;
云金表 ;
巩固 .
世界地质, 2007, (01) :44-51
[4]   扬子区下、中奥陶统大湾组及其同期地层 [J].
陈朋飞 ;
詹仁斌 .
地层学杂志, 2006, (01) :11-20
[5]   瓶筐类(Calathids)化石几个疑难问题的讨论 [J].
刘秉理 ;
朱忠德 ;
李相明 .
古生物学报, 2005, (02) :267-282
[6]   中国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J].
冯增昭 ;
彭勇民 ;
金振奎 ;
鲍志东 .
古地理学报, 2003, (03) :263-278
[7]   中国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J].
冯增昭 ;
彭勇民 ;
金振奎 ;
鲍志东 .
古地理学报, 2003, (01) :1-16
[8]   扬子陆块早奥陶世末期—中奥陶世Darriwilian初期沉积分异 [J].
张允白 ;
周志毅 ;
张俊明 .
地层学杂志, 2002, (04) :302-314
[9]   中国南方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J].
冯增昭 ;
彭勇民 ;
金振奎 ;
蒋盘良 ;
鲍志东 ;
罗璋 ;
鞠天吟 ;
田海芹 ;
汪红 .
古地理学报, 2001, (02) :11-22+99
[10]   湘西北早奥陶世南津关组生物丘(礁)及其形成环境 [J].
李光 ;
吴庆波 .
地层学杂志, 2001, (01)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