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格权的塑造及其法律方法救济

被引:15
作者
陈金钊 [1 ]
宋保振 [2 ]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2]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
关键词
人格利益; 新型人格权; 法律思维; 法律方法;
D O I
10.16365/j.cnki.11-4054/d.2015.03.005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转型社会中,各种新型人格利益层出不穷。但在人格利益转化为人格权上,却存在着利益泛化为权利以及权利的绝对化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权利的确定中,不能有效运用法治思维进行新型人格权的塑造;另一方面,在权利的保护上,长期的"立法中心主义"造成诸多新型人格权利难以通过司法程序有效救济的僵局。所以,新型人格权的塑造及其保护必须诉诸"司法中心主义"的立场转换,并把新型人格权利的自然权利属性和伦理价值诉求变为可予以司法救济的法治诉求。此过程主要表现为裁决中的法律方法运用。如通过法律解释方法探寻案件裁判的法律依据;通过利益衡量方法明确权利泛化及冲突的权衡标准;以及通过法律修辞方法拨开笼罩在典型人格利益纠纷案上的权力或道德修辞迷雾。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司法公正和效率的落脚点之一:权利冲突及其解决..刘作翔;.公正与效率世纪主题论坛论文汇编.2001,
[2]  
法律思维及其法律修辞方法.[M].陈金钊; 著.法律出版社.2013,
[3]  
自私的基因.[M].(英) 道金斯; 著.中信出版社.2012,
[4]  
民法总论教学同步配套法规.[M].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 编.法律出版社.2011,
[5]  
人格权法论.[M].姚辉;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论法学研究方法.[M].陈瑞华;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认真对待权利.[M].(美) 德沃金; 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
[8]  
人格权法教程.[M].马特; 袁雪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  
艾滋病与法律.[M].孟金梅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0]  
美国隐私法.[M].()阿丽塔·L.艾伦(AnitaL.Allen);()理查德·C.托克音顿(RichardC.Turkington)著;冯建妹等编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