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是东南地洼区北段和华中地洼区交接处的一个地洼盆地。自白垩纪形成以来,经历次构造运动,沧桑更替。第四纪全新世早期曾为河网化平原。至19世纪后期,主要因为断裂构造活动,使长江向南分流注入洞庭,低处盈水成湖,洞庭湖进入新的盛衰演变阶段。 根据不同年代的卫星遥感图象解译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现代洞庭湖区的构造运动是块断差异升降运动。该区在先期多次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断裂,在现阶段活动多转化为具张性特征的断裂。其中北北东向、北西西向和北西向3组断裂控制湖盆的基本格局,而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则制约湖盆内部的隆坳分布。不同方向断裂构造复合对盆内隆坳的控制尤其明显:东部北北东向断陷带与南部近东西向断陷带复合控制南洞庭横岭湖深坳陷;中部掀斜坳陷区与南部近东西向断陷带复合控制南洞庭万子湖深坳陷;东部北北东向断陷带与北东向断裂复合,于其复合断裂下降盘控制东洞庭湖中深坳槽;西部块断隆起带与南部近东西向断陷带复合使西洞庭目平湖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