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的非货币因素

被引:8
作者
林志远
机构
[1]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国民总产值; 弹性; 变动趋势; 物价指数; 力学性能; 价格指数; 商品市场; 货物市场; 货币管理; 货币发行; 货币投放; 物价上涨;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22.5 [通货膨胀];
学科分类号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正> 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给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货币数量过多引起的物价的普遍上涨,据此,治理通胀的唯一政策选择就是提高利率紧缩信贷以达到控制货币数量和稳定物价的目标。与之相对,非货币因素的通胀,最基本的特征是物价上涨同货币数量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物价上涨在前,货币数量增加在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放开后,提高利率、紧缩信贷、控制货币发行一直是治理通胀的基本政策手段,但是1993年,利率大幅度提高了,货币也紧缩了,物价却依然不断上升。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只能是过去几年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已经改变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微观基础,产生了非货币通胀压力,使简单的货币紧缩对之无能为力。进入1994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6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