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麦抗穗发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抗性机理

被引:27
作者
兰秀锦
郑有良
刘登才
魏育明
颜泽洪
周永红
不详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2]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都江堰
[3] 都江堰
关键词
节节麦; 育种; 小麦; 抗穗发芽; 基因定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9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利用长休眠的河南节节麦与四倍体小麦矮兰麦杂交并经人工加倍合成的新六倍体小麦RSP,其节节麦抗穗发芽特性得到表达。通过对RSP不同灌浆期及不同发芽处理研究表明,在开花后35d的穗发芽高峰期其发芽率也仅为6.06%。其抗穗发芽的因素主要来自种子的抑制,麦穗的机械作用和颖壳内含物的抑制较次。利用RSP对节节麦的抗穗发芽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RSP的抗穗发芽基因是隐性单基因位于2D染色体上。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的地理分布 [J].
兰秀锦 ;
王志容 ;
刘登才 .
作物品种资源, 1998, (04) :28-29
[2]   矮兰麦和节节麦及其双二倍体(RSP)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J].
兰秀锦 ;
喻春莲 ;
刘登才 ;
郑有良 ;
王志容 .
西南农业学报, 1998, (02) :115-118
[3]   小麦抗穗发芽的鉴定及其灌浆过程中胚、种皮和颖壳三因素与籽粒发芽率的关系 [J].
兰秀锦 ;
王志容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4) :533-536+570
[4]   从现有小麦品种中筛选抗穗发芽变异的初步研究 [J].
兰秀锦,王志容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1) :40-43
[5]   从长江流域白粒小麦地方品种中开拓抗穗发芽种质的研究 [J].
肖世和,吴兆苏,沈又佳,蒋国梁,戴大庆,蒋华仁,秦代红,江登阳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5, (01) :56-60
[6]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抗穗发芽特性的研究 [J].
王志容,兰秀锦,罗明诚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2) :203-206
[7]   中国四倍体地方小麦品种矮兰麦与中国产节节麦的双二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 [J].
兰秀锦 ;
颜济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2, (04) :581-585
[8]   小麦品种抗穗发芽性的研究 [J].
沈正兴 ;
俞世蓉 ;
吴兆苏 .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05) :44-50
[9]   小麦收获前穗发芽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J].
徐成彬 ;
吴兆苏 .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03) :14-20
[10]   国外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概况 [J].
肖世和 .
麦类作物学报, 1985, (06)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