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北缘中生代构造活动的40Ar/39Ar、FT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25
作者
郑德文
张培震
万景林
李大明
王非
袁道阳
张广良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秦岭; MDD; 裂变径迹; 快速冷却事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钾长石MDD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西秦岭北缘地区存在2次区域性快速冷却事件,分别为约230~210MaB.P.和约 140~120Ma B.P。约230~210Ma B.P.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反映西秦岭秦岭洋于印支期闭合,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以及随后造山带迅速褶皱、隆升事件;140~120Ma B.P.的快速冷却事件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以北的白垩纪盆地发育的时间一致,可能与西秦岭北缘隆升,同时其以北地区形成巨大的盆地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该事件与燕山运动主幕发生的时间一致,说明中燕山期我国东西部广大区域普遍存在一次构造运动。
引用
收藏
页码:697 / 70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东昆仑印支期区域构造背景的花岗岩记录 [J].
袁万明 ;
莫宣学 ;
喻学惠 ;
罗照华 .
地质论评, 2000, (02) :203-211
[2]   华山岩体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万景林 ;
李齐 ;
王瑜 .
地震地质, 2000, (01) :53-58
[3]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J].
邓晋福 ;
赵国春 ;
赵海玲 ;
罗照华 ;
戴圣潜 ;
李凯明 .
地质论评, 2000, (01) :41-48
[4]   冈底斯岩带结晶后的热演化史及其构造含义 [J].
陈文寄 ;
李齐 ;
郝杰 ;
周新华 ;
万京林 ;
孙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1) :9-15
[5]   大陆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 [J].
李曙光 .
地学前缘, 1998, (04) :30-52
[6]   关于“中央造山带”几个问题的思考 [J].
张国伟 ;
柳小明 .
地球科学, 1998, (05) :3-5
[7]   西北侏罗纪盆地沉积层序演化与储层特征 [J].
吴因业 ;
罗平 ;
唐祥华 ;
杨永泰 .
地质论评, 1998, (01) :90-99
[8]   秦岭造山带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盆地格局与构造演化 [J].
杜远生 ;
殷鸿福 ;
王治平 .
地球科学, 1997, (04) :65-69
[9]  
秦岭南缘晚古生代裂谷——有限洋盆沉积作用及构造演化[J]. 孟庆任,张国伟,于在平,梅志超.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S1)
[10]  
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J]. 张国伟,郭安林,刘福田,孟庆任,肖庆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