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公婆泉铜矿区植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22
作者
宋慈安
雷良奇
杨启军
王德润
杨云松
机构
[1] 桂林工学院!广西桂林
[2]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甘肃兰州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植物地球化学; 生理吸收特性; 铜矿; 甘肃省;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0.04.006
中图分类号
P593 [生物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公婆泉铜矿区植被属荒漠植被类型,主要产出红沙(Reaumuriasoongrica)、木本猪毛菜(Salsolaarbuscu la)及细枝盐爪爪(Kalidium gracile)3种群落。植物可分为富K、Na贫Ca、Mg和富Ca、Mg 贫K、Na两种生物地球化学类型。矿区植物中元素平均含量及变化系数大于背景区;元素含量矿区呈偏对数正态或双峰分布,背景区呈对数正态分布。Na、K、Mg、Cu、Pb、Zn、As、Sb、Mo、Sn和B等大多数元素倾向于在叶枝中特别是叶中富集,Ca、Au和Ag等少量元素在根部富集。植物中元素间的相关关系矿区同背景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一定的差别。Au、Ag、B和Mo积聚系数大于或近于1;Cu、Zn、As、Sb、Sn、Sr、Co和Ni积聚系数为0 5~0 1;Ti、V、Cr、Mn、Ba和Pb积聚系数小于0 1。总体上矿区植物中元素积聚系数的相对大小同背景区具有相似性;矿区土壤中元素含量的衬度值较大者,植物中相应元素含量的衬度值亦较大,但矿区植物中的强积聚型元素和一般积聚型中积聚系数较大者其积聚系数相对于背景区都有所减小,且其植物的衬度值都不同程度地小于土壤衬度值。植物中屏蔽效应较小的元素(如Cu、Ag和Pb)无论其积聚系数大或小,都能较清晰地区分出异常和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343 / 3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大兴安岭森林覆盖区植物化探找矿方法研究 [J].
权恒 ;
张宏 ;
张炯飞 ;
武广 ;
李广远 ;
王录 ;
金成洙 .
贵金属地质, 1998, (04) :2-10
[2]   甘肃公婆泉浅海相含铜斑岩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J].
雷良奇 ;
宋慈安 ;
杨启军 .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998, (03) :158-163
[3]   甘肃公婆泉铜矿田中—晚志留世浅海相火山喷发旋回及火山作用演化 [J].
雷良奇 ;
宋慈安 ;
杨启军 .
岩石学报, 1998, (01) :100-106+108
[4]   Au及伴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研究──以广东河台金矿为例 [J].
徐瑞松,马跃良,吕惠萍 .
地球化学, 1996, (02) :196-203+206
[5]   植物地球化学测量及其在金洞子金矿区的应用效果 [J].
胡西顺 ;
刘金成 ;
汪振洋 ;
王波 .
地质与勘探, 1993, (01) :41-46
[6]   湖南黄金洞金矿床植物地球化学勘查的初步研究 [J].
季峻峰 ;
崔卫东 ;
孙承辕 .
物探与化探, 1992, (06) :470-473
[7]   植物地球化学测量在云南热带雨林区的初步尝试及效果 [J].
丁矢勇 .
云南地质, 1989, (01) :89-92
[8]  
地球化学找矿[M]. 地质出版社 , 阮天健,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