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形态的变化

被引:20
作者
秦胜金
刘景双
王国平
周旺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北京
关键词
土壤磷形态; 土地利用方式; 三江平原;
D O I
10.13227/j.hjkx.2007.12.035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利用Hedley磷(P)分级方法,比较研究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湿地、旱田、水田、弃耕地、人工林地)下土壤P形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磷(TP)含量表现为:湿地>林地>旱田>弃耕地>水田.农田土壤的无机磷(TPi)占TP比重显著高于湿地,有机磷比重则为湿地高于农田,且水田土壤有机磷(TPo)比重最小,弃耕地和林地之间差别很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无机磷含量差异较小,Resin-P含量约为3236.3 mg.kg-1,NaHCO3-Pi含量为33.7750.42mg.kg-1;农田土壤NaOH-Pi和C.HCl-Pi含量高于湿地土壤,特别是水田中NaOH-Pi达152.4 mg.kg-1,湿地土壤中D.HCl-Pi含量高于农田达84.3 mg.kg-1,弃耕地和林地介于二者之间,表明弃耕后土壤P的恢复有向天然湿地的状况发展的趋势.开垦使湿地所有形态有机磷含量和比重都大幅下降,其稳定态有机磷C.HCl-Po下降幅度最大,其在旱田和水田土壤中含量分别仅为湿地中的25.96%和19.26%;弃耕地有机磷含量比重均有增加,但是速度十分缓慢,湿地开垦后土壤P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形态存在显著的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2777 / 278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近50年来三江平原北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 [J].
侯伟 ;
匡文慧 ;
张树文 ;
张养贞 ;
李颖 .
生态环境, 2006, (04) :752-756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磷输出及其季节性分布特征 [J].
高超 ;
朱继业 ;
朱建国 ;
宝川靖和 ;
王登峰 ;
周娟娟 ;
高翔 ;
窦贻俭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11) :115-121
[3]   长期耕作施肥对白浆土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J].
向春阳 ;
马艳梅 ;
田秀平 .
作物学报, 2005, (01) :48-52
[4]   土壤磷素的化学组分及其植物有效性 [J].
向万胜 ;
黄敏 ;
李学垣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6) :663-670
[5]   土壤有机磷研究进展 [J].
赵少华 ;
宇万太 ;
张璐 ;
沈善敏 ;
马强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1) :2189-2194
[6]   沼泽湿地开垦后土壤水热条件变化与碳、氮动态 [J].
宋长春 ;
王毅勇 ;
阎百兴 ;
娄彦景 ;
赵志春 .
环境科学, 2004, (03) :150-154
[7]   自然沼泽湿地开垦前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J].
杨继松 ;
于君宝 ;
刘景双 ;
王金达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 (03) :374-379
[8]   火烧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J].
商丽娜 ;
吴正方 ;
杨青 ;
姜明 ;
刘吉平 .
湿地科学, 2004, (01) :54-60
[9]   小叶章湿地开垦后汞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 [J].
刘汝海 ;
王起超 ;
王艳 ;
吕宪国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6) :647-650
[10]   开垦利用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硫含量的影响 [J].
郝庆菊 ;
王起超 ;
王跃思 ;
王长科 .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5) :6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