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稻的分类地位和利用途径探讨

被引:36
作者
许聪,吴万春
机构
[1] 海南省农业学校,华南农业大学
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杂草稻;分类;杂种性;中气孔;
D O I
10.15886/j.cnki.hdxbzkb.1996.02.010
中图分类号
S511.9 [野生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海南岛杂草稻和亚洲栽培稻及其近缘野生种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作了对比观察,表明杂草稻虽然易落粒和种子休眠性较强,但它们与伴生的栽培稻如蕊稻(深水稻)在外部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等上很相似.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探讨了杂草稻的来源,指出杂草稻应归入栽培稻籼粳二亚种,作为变种,同时,观察到杂草稻与杂交稻F1等一样,在叶片远轴面脉间两气孔带之间的几行长细胞中零星分布较多气孔,简称“中气孔”,指出这种异常现象可作为杂合程度的量化指标之一,在选育杂种性品种中有应用价值,杂草稻的杂种性繁殖机制和特异基因值得鉴定、研究和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5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选育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优化作物结构和食物结构
    黄耀祥
    [J]. 广东农业科学, 1992, (04) : 1 - 3
  • [2] 超高产大穗型品种特青2号株型特点研究
    周汉钦
    刘丽娴
    张俊英
    黄慧君
    林青山
    黄道强
    [J]. 广东农业科学, 1992, (03) : 4 - 6
  • [3] 菰属系统与演化研究——叶片表皮微形态
    陈守良
    金岳杏
    吴竹君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0, (03) : 217 - 221+303
  • [4] 江苏櫓稻核型的初步分析
    陈增建
    朱立宏
    [J]. 遗传学报, 1990, (01) : 1 - 5+81
  • [5] 江苏地方稻种资源酯酶同工酶分析初报
    蒋荷
    李和标
    夏月明
    王象坤
    [J]. 作物品种资源, 1989, (04) : 8 - 10
  • [6] 中国三种野生稻种茎叶解剖的比较研究
    陈志强
    黄超武
    [J].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 (03) : 273 - 279
  • [7] 连云港(禾鲁)稻研究
    蒋荷
    吴竟仑
    王根来
    王苏
    [J]. 作物品种资源, 1985, (02) : 4 - 7
  • [8] 中国稻作学[M]. 农业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主编, 1986
  • [9] 作物品种资源研究[M]. 农业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编,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