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洪灾形成的地学分析

被引:9
作者
李长安
陈国金
皮建高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3] 湖南省第二水文队 武汉
[4] 荆州
[5] 长沙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洪水灾害; 地学环境; 人-地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43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0837 ;
摘要
地质地貌条件是长江中游洪灾形成的背景条件 ,近代洪水位不断上升是人 -地不和谐作用下流域环境系统演化的结果。人类作用导致的多流归槽改变了长江中游河流的地貌过程和水文特性 ,致使洪水过程显著 ;大堤修筑导致堤外河漫滩出现泥沙加积 ,自 1 65 0年荆江大堤合拢以来 ,边滩总体淤积厚度为 2 .8~ 1 1 .0m ,平均淤积速率 1 2 .5 4~ 2 5 .64mm/a ;围湖造田导致江汉 -洞庭平原蓄洪空间减少和“小水大灾”局面的形成 ;漫滩筑堤围垸严重影响了长江行洪 ,仅荆江段就有围筑的民垸 84个 ,总面积为 4895 .95km2 ,民垸面积是泄洪面积的近 9倍。因此 ,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正确协调人 -地 -水关系 ,重建良性循环的流域环境系统 ,是解决长江中游的水患的根本出路。
引用
收藏
页码:675 / 6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长江中游荆江变迁研究.[M].杨怀仁;唐日长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M].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编;.科学出版社.1994,
[3]  
地质力学概论.[M].李四光著;.科学出版社.1973,
[4]   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J].
梁杏 ;
张人权 ;
皮建高 ;
张国梁 ;
孙锡良 .
地质科技情报, 2001, (02) :11-14
[5]   试论地质学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和意义——兼论长江防洪策略 [J].
李长安 ;
郭广猛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1) :45-48
[6]   流域环境系统演化概念模型:山-河-湖-海互动及对全球变化的敏感响应──以长江为例 [J].
李长安 ;
殷鸿福 ;
俞立中 ;
陈中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03) :358-363
[7]   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演变与防洪对策 [J].
张人权 ;
梁杏 ;
陈国金 ;
龚树毅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01) :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