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固定能力计算方法及长株潭区域碳年固定量估算

被引:12
作者
袁正科
田大伦
吴春英
袁穗波
付绍春
机构
[1]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2] 中南林学院
[3] 通道县林业局
[4]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湖南长沙 
[5] 湖南株洲 
[6] 湖南怀化 
[7] 湖南长沙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CO2; 方法; 区域; 固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57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碳(CO2)平衡原理方程式[Fc=Nc(植物年净C)+Dc(凋落物C)+Mc(微生物C)+Ec(土壤动物及其它有机物C)-Rs(土壤放出C)],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碳(CO2)年固定量计算式:Fc=∑m∑nBEFcij·Xcij·11λi·Mkij·113-0.6Rij·Sij式中:Xcij———森林植物年净生产量;3+113Dcij+∑Hk=1j=1i=1Dcij———凋落物碳(CO2)固定量;Mkij———微生物自身碳素量;Rij———土壤呼吸放出CO2量;Sij———面积;i———森林类型序号;j———地域或土类序号。求算出长株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年CO2固定量为3945.3×104t,是长株潭三市2000年工业燃料燃烧排放CO2总量的2.38倍。森林生态系统碳(CO2)固定能力,变幅在6.784~54.163t/(hm2·a-1)之间,大小排序为毛竹林>国外松林>阔叶林>四旁林>柏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灌丛疏林>经济林。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 [1]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
    周广胜
    王玉辉
    蒋延玲
    杨利民
    不详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02) : 250 - 254
  • [2]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J]. 方精云,陈安平,赵淑清,慈龙骏.植物生态学报. 2002(02)
  • [3] 全球碳循环中的失汇及其形成原因
    王效科
    白艳莹
    欧阳志云
    苗鸿
    [J]. 生态学报, 2002, (01) : 94 - 103
  • [4] CO2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方精云
    朴世龙
    赵淑清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05) : 594 - 602
  • [5]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王效科
    冯宗炜
    欧阳志云
    不详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1, (01) : 13 - 16
  • [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质量生物指标的探讨
    俞慎
    李勇
    王俊华
    车玉萍
    潘映华
    李振高
    [J]. 土壤学报, 1999, (03) : 413 - 422
  • [7]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杉木林净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
    杨玉盛
    邱仁辉
    何宗明
    俞新妥
    黄宝龙
    [J]. 林业科学, 1998, (06) : 5 - 13
  • [8] 四川桤柏混交林生物量的研究
    石培礼,钟章成,李旭光
    [J]. 植物生态学报, 1996, (06) : 524 - 533
  • [9] 油茶林生物量与养分生物循环的研究
    何方,王义强,吕芳德,张才学,朱承忠
    [J]. 林业科学, 1996, (05) : 403 - 410
  • [10] 油茶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谌小勇
    彭元英
    郭照光
    周志华
    陶胜
    [J]. 经济林研究, 1996, (01) : 4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