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性接触者社会网络与艾滋病高危行为关系

被引:29
作者
朱军礼 [1 ]
张洪波 [1 ]
郑迎军 [2 ]
KyungHee Choi [3 ]
朱义彬 [4 ]
机构
[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 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
[3]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4] 安徽省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男男性接触者(MSM); 社会网络; 艾滋病危险行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探讨年轻男男性接触者(MSM)社会网络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关系,为开展社会网络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答者驱动方法在安徽合肥市招募研究对象,共有193名符合条件的男男性接触者接受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最近6个月性伴数、性行为,个体核心社会网络等。结果在个体近6个月肛交性伴数≥2个的预测模型中,若核心社会网络成员中女性成员达到半数及以上,报告肛交性伴数≥2个的危险性是核心网络成员均为男性的0.174倍(95%CI=0.043~0.705),若核心社会网络成员中大学及以上文化达到及超过半数者,报告肛交性伴数≥2个的危险性是核心社会网络成员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未达到半数者的0.472倍(95%CI=0.236~0.947)。若核心社会网络成员全都支持调查对象的性取向,报告肛交性伴数≥2个的危险性为核心社会网络成员不全支持者的2.141倍(95%CI=1.128~4.065);在个体近6个月无保护肛交(UAI)预测模型中,若核心社会网络成员均知道调查对象性取向、调查对象与核心社会网络成员间无性关系,报告UAI的危险性分别是调查对象性取向在其核心社会网络成员不全公开者的1.955倍(95%CI=1.071~3.716)、调查对象与核心社会网络成员间有性关系者的0.239倍(95%CI=0.126~0.454)。结论社会网络是艾滋病危险行为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网络是当前遏制艾滋病在MSM人群中扩散的重要资源和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00 / 40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中国农民工的整体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J].
李树茁 ;
任义科 ;
费尔德曼 ;
杨绪松 .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03) :19-29+95
[2]   用于难以接近人群的一种新的抽样方法:同伴推动抽样法(RDS) [J].
赵金扣 ;
马小燕 ;
王丽艳 ;
吕繁 .
疾病控制杂志, 2005, (06) :118-121
[3]   社会网络与HIV传播 [J].
杨红梅 .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3, (01) :47-50
[4]   Sexual behaviors and risks among bisexually and gay-identified young Latino men [J].
Agronick, G ;
O'Donnell, L ;
Stueve, A ;
San Doval, A ;
Duran, R ;
Vargo, S .
AIDS AND BEHAVIOR, 2004, 8 (02) :18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