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理解

被引:1
作者
王建民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现代性; 客观现代性; 表达现代性; 社会转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12.6 [工会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中国的现代性工程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欧美等现代化"先行者"相比还存在某些差距和不足;另外,作为社会状况的"后现代性"也在悄悄出现并与现代性共存。这是中国社会"客观现代性"的特征。与此同时,诸如"发展"、"和谐"、"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等话语又塑造了中国社会"表达现代性"的形象。在城乡对比的意义上,城市代表着现代性的国家形象,而农民、农民工往往被看做"表达现代性"的"他者"。这种"问题化农村—梦想化城市"的叙事体现了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多重性和矛盾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4+239 +23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J]. 王建民.社会科学评论. 2007(02)
[2]   流动的空间与全球转型 [J].
卡斯特斯 .
读书, 2005, (10) :76-86
[3]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刘少杰, 2009
[4]  
酒吧工厂[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马杰伟著, 2006
[5]  
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罗沛霖, 2005
[6]  
中国乡村研究[M]. 商务印书馆 , 黄宗智主编, 2003
[7]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孙立平著, 2003
[8]  
东方学[M]. 三联书店 , (美)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Said)著, 1999
[9]  
第三次浪潮[M]. 三联书店 , (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