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函数方法估计Moho倾斜地区的地壳速度比

被引:27
作者
张洪双 [1 ]
田小波 [1 ]
滕吉文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吉林大学
关键词
接收函数; Moho倾斜地区;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壳速度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造山带地区的复合力系作用往往使Moho界面发生变形,局部表现为倾斜状态.为了得到这些区域精确地壳速度比结构,本文基于H-κ方法发展了H-κ-θ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倾斜Moho层的响应,同时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信息,增加了对扫描的约束.利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厚度和速度比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明显存在不均匀性,松潘—甘孜地体平均地壳厚度约为60 km,四川盆地西缘约为47 km,扬子地台约为43 km,三江块体和扬子地台东南缘已接近正常地壳厚度;松潘—甘孜地体与扬子地台相邻部位地壳平均地震波速度比(Vp/Vs)普遍偏高,且四川盆地西侧发现一绕盆地边缘的弧形高Vp/Vs异常区(>1.88),我们推测该异常可能由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地壳流体受到高强度的四川盆地阻挡,在其西侧堆积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243 / 125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J].
段永红 ;
张先康 ;
刘志 ;
徐朝繁 ;
王夫运 ;
潘纪顺 ;
梁国经 .
地震学报, 2007, (05) :483-491
[2]   青藏高原拉萨及羌塘块体的地壳结构研究 [J].
李永华 ;
吴庆举 ;
田小波 ;
曾融生 ;
张瑞青 ;
李红光 .
地震学报, 2006, (06) :586-595+679
[3]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J].
胡家富 ;
朱雄关 ;
夏静瑜 ;
陈赟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069-1076
[4]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上地幔倾斜构造与陆-陆碰撞过程 [J].
吴庆举 ;
曾融生 ;
赵文津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919-925
[5]   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 [J].
张培震 ;
沈正康 ;
王敏 ;
甘卫军 .
地震地质, 2004, (03) :367-377
[6]   云南的地壳S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及其意义 [J].
胡家富 ;
苏有锦 ;
朱雄关 ;
陈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8) :714-722
[7]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运动与深部过程的研究 [J].
熊熊 ;
滕吉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4) :507-515
[8]   东亚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图的编制 [J].
许忠淮 .
地震学报 , 2001, (05) :492-501
[9]   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岩石层力学背景探讨 [J].
熊熊 ;
许厚泽 ;
滕吉文 .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02) :1-6
[10]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J].
滕吉文 ;
张中杰 ;
王光杰 ;
刘宏兵 ;
胡家富 ;
张秉铭 ;
陈云 ;
张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4) :48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