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猫熊消化器官的解剖

被引:15
作者
张鹤宇
刘理
机构
[1] 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
右中叶; 胆管; 胆道; 大熊猫; 大猫熊; 右叶; 消化器官; 左叶; 生物膜; 粘膜; 肝动脉; 尾状叶; 食肉类动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大猫熊的牙齿与熊、狗、猫等食肉类动物有很大差别。它的特点是切齿很不发达,并且下啮齿的左右中间齿向后移,构成前后二列,减低了切割能力。臼齿特别发达,臼面广阔,适于磨碎较坚硬的植物性食物。臼面结节顶端尖锐,侧面看似三峰型,有食肉兽的齿型特征。从总的来看,它的齿型应属结构复杂、短冠、杂食兽齿型,强大的短锥形犬齿是与采取植物性食物的生物机能相适应的。 (2)大猫熊肠管较短(比一般食肉兽动物的肠管长),缺少盲肠,但在大小肠交界的粘膜面上有显明的分界线,线的前方(头侧)粘膜有绒毛,线后方(尾侧)无绒毛。关于大小肠分界线的问题,有些书上只记载以迴盲肠口为分界标志,而对肠绒毛的形态变化注意不够。 (3)我们的意见大猫熊输胆管粘膜的螺旋形褶,最初是由粘膜管螺旋状弯曲的环状管互相粘连的结果。人的输胆管粘膜以及某些低等脊椎动物的管状器官(如消化管)也常有类似结构。这些螺旋褶的发生机制有些可能与大猫熊胆管内螺旋褶的形成是相类似的。
引用
收藏
页码:443 / 44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Notes on the Anatomy of the Viscera of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Raven H. C. American Museum Navitates . 1936
[2]  
加藤嘉太郎. 畜产研究 .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