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27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阮祥峰
张可银
朱家贵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北京
[4] 董寨鸟类保护区!
[5] 河南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集群行为; 集群方式; 无线电遥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9 [动物分类学(系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现成体也有集群行为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繁殖的需要 .观察期内平均群体大小为 (3 87± 2 2 4 )只 ,而雄群、雌群和混合群平均群体大小依次为 (2 54± 0 31) ,(3 81± 0 4 0 )和 (6 4 2± 1 2 5)只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群体活动对研究区内 7种生境类型的利用有明显选择性 (χ2 =93 545,d =6 ,p =0 ) ,其中混交林、幼林和茶灌是集群活动利用的主要生境 .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 .冬季和繁殖前期对坡位的利用相似 (z =- 0 36 ,p =0 79) ,而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存在明显差异 (χ2 =0 0 2 8,d=3,p =0 0 2 8) ,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 .白冠长尾雉集群个体的组成相对稳定 ,群体内个体间关系多样化 .遥测结果表明 ,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独立活动、靠近、尾随、一起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山西五鹿山地区褐马鸡集群行为研究 [J].
张国钢 ;
张正旺 ;
郑光美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6) :817-820
[2]   花尾榛鸡冬季活动区及社群行为 [J].
孙悦华 ;
方昀 .
动物学报, 1997, (01) :34-41
[3]   华北地区野生环颈雉集群行为的研究 [J].
张正旺 ;
倪喜军 ;
梁伟 ;
周秀清 ;
李源 ;
刘振玉 ;
P.A.罗伯逊 .
动物学报, 1996, (S1) :112-118
[4]   白冠长尾雉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J].
徐延恭 ;
尹祚华 ;
雷富民 ;
丁文宁 ;
刘如笋 ;
俞清 .
动物学报, 1996, (S1) :155-155
[5]   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 [J].
石建斌,郑光美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04) :513-519
[6]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在贵州的分布与数量 [J].
吴至康 ;
许维枢 .
动物学研究, 1987, (01) :13-19
[7]   白冠长尾雉生态的研究 [J].
胡小龙 ;
王岐山 .
野生动物, 1981, (04) :39-44
[8]   白冠长尾雉的生态 [J].
吴至康 .
动物学杂志, 1979, (03) :16-18
[9]  
行为生态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尚玉昌编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