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 ,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 1993~ 2 0 0 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 2 0 0 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 4 730 5例 ,年均发病率 10 2 7/ 10万 ,以 15~ 19岁最高 (14 5 0 / 10万 )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年均病死率 0 10 % ;病例以农民为主 (占 4 1 0 9% ) ,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 (占 5 1 99% ) ;发病高峰在 6~ 10月份 (占 6 1 5 6 % ) ;年均发病年龄以 10~ 4 4岁为主 (占 86 5 2 % )。 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 2 2起 ,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 (占 77 2 7% ) ,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 ,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 ;1994~ 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 2 16株 ,均为伤寒沙门菌 ,自 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 ,占 92 6 4 % (6 30 / 6 80 )。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 90 % ,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 ,分别为 2 5 %和 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 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 ,优势菌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