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市耕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综合考察

被引:2
作者
陈勇
曾向阳
机构
[1]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驱动机制; 三维框架; 大冶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综合利用RS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研究了湖北省大冶市1991—2000年耕地变化的特征,并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作用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决策机制三维视角,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大冶市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在自然环境条件方面,矿农交错界面、湖陆交错界面和林农交错界面是该市自然环境中主要的孕灾基础;(2)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农业由以种植业为主转为农、牧、渔业综合发展,以乡镇工业发展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及人口的"虚假"城市化是其基本特征,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3)在社会群体和个体决策方面,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加速了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使大冶市耕地非农化并不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步,政府的退耕还林、还湖政策和农户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决策则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占据主导地位。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9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耕地变化的对比研究——以广西江州和江苏吴江为例 [J].
赵翠薇 ;
濮励杰 ;
孟爱云 .
资源科学, 2006, (05) :50-56
[2]   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分析 [J].
王业侨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03) :81-84+124
[3]   基于RS和GIS的四川省耕地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J].
杨存建 ;
张瑞 ;
邓丽丽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2) :149-152
[4]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徐宪立 ;
蔡玉梅 ;
张科利 ;
郑伟元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03) :75-79
[5]   贵州省50年来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研究 [J].
赵翠薇 ;
濮励杰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105-112
[6]   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 [J].
曲福田 ;
吴丽梅 .
资源科学, 2004, (05) :61-67
[7]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J].
王万茂 ;
李俊梅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02) :153-155
[8]   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J].
李秀彬 .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3) :195-203
[9]   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透视 [J].
王爱民 ;
刘加林 ;
缪磊磊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01) :9-12+17
[10]   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J].
杨桂山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2) :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