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37
作者
隆霄
程麟生
王文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环流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客观分析资料和加强观测期资料,对1999年6月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持续性梅雨期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9年梅雨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强降水带状分布非常明显,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带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雨带的南北边界非常清楚。(2)在对流层低层,从孟加拉湾来的西风气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前缘的东南气流在长江流域维持,为此次强暴雨过程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的存在和维持为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机制,而对流层中低层的中性对流不稳定特征则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机制。(3)梅雨锋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辐合非常明显,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同时南海季风槽在向梅雨锋区输送水汽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热带海洋地区向我国内陆输送水汽的通道。(4)平均纬向风速u对流层高层出现了与高空西风急流与高空东风急流相对应的两个强风速核;径向平均风速v在400 hPa以下层次盛行南风,而在400 hPa以上的高层盛行北风;受两侧下沉气流的制约,梅雨锋降水带南北两侧存在位势不稳定层结中的不稳定能量无法释放,因此没有出现明显的降水。
引用
收藏
页码:563 / 57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一次典型梅雨锋锋面结构分析 [J].
柳俊杰 ;
丁一汇 ;
何金海 .
气象学报, 2003, (03) :291-301+386
[2]   1998和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条件 [J].
孙颖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2, (05) :527-537
[3]   青藏高原热源异常对1999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影响 [J].
孙颖 ;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2002, (06) :817-828
[4]   1999年夏季长江及以南地区洪涝的大尺度环流成因初探 [J].
张培群 ;
何敏 ;
许力 .
高原气象, 2002, (03) :243-250
[5]   1998及1999年乌山阻高突变对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的影响 [J].
陈菊英 ;
王玉红 ;
王文 .
高原气象, 2001, (04) :388-394
[6]   1999、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成因对比分析 [J].
范梅珠 ;
江吉喜 .
气象, 2001, (04) :38-41
[7]   1998年和1999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及其季风流管特征 [J].
吴有训 ;
王周青 ;
李敬义 ;
刘勇 ;
胡文运 .
气象, 2000, (09) :47-51
[8]   1999年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大部地区梅汛期连续性强降雨成因分析 [J].
王海俊 ;
张金玉 .
气象科技, 2000, (02) :20-23
[9]   长江中下游暴雨洪涝华北持续高温天气—1999年6月— [J].
马巧英 .
气象, 1999, (09) :62-64
[10]   中国夏半年几种降水天气系统的分析研究 [J].
谢义炳 .
气象学报, 1956, (01)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