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集层大孔道的识别及调剖技术研究

被引:19
作者
吴诗勇
李自安
姚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储层大孔道; 无效循环; 孔隙度; 渗透率; 调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57 [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储层大孔道是在油田长期注水条件下,油层内部形成的高水相流体渗流优势通道。主要表现为三高:高孔隙度、高水相渗透率及高含水饱和度。注采过程中一旦形成大孔道,就会造成注入水长期无效或低效循环,不仅影响了油田可采油的动用程度,而且增加了开发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孔道的识别及调剖。目前,大孔道的识别还主要是停留在定性到半定量之间,主要方法有:井间示踪剂方法,通过生产、测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值进行判断的方法,以及利用多参数进行综合判断的方法。大孔道的调剖主要是选取与油层相匹配的、价格经济的、堵水效果好的调剖剂,另外,注入方式也很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245 / 24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应用水力探测方法确定储层大孔道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的研究——北2-20-P60井组典型实例解剖 [J].
商志英 ;
万新德 ;
何长虹 ;
公衍富 ;
焦艳丽 ;
夏青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 (02) :30-32+75
[2]   储层大孔道窜聚的认识及治理效果 [J].
马明勇 ;
周伟东 ;
黄宗杰 ;
沈华 .
内江科技, 2004, (02) :33-42
[3]   大孔道模糊识别与定量计算方法 [J].
刘月田 ;
孙保利 ;
于永生 .
石油钻采工艺, 2003, (05) :54-59+95
[4]   注水开发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J].
李继红 ;
曲志浩 ;
陈清华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1, (04) :424-428
[5]   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 [J].
窦之林 ;
曾流芳 ;
张志海 ;
熊伟 ;
田根林 ;
刘学伟 ;
黄立信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1) :75-77+11
[6]   大孔道的表现特征及调剖对策 [J].
何长 ;
李平 ;
汪正勇 ;
景瑞林 ;
许庆银 ;
殷强 .
石油钻采工艺, 2000, (05) :63-66+85
[7]   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动态变化研究 [J].
陈亮 ;
吴胜和 ;
刘宇红 .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02)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