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早杂组合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及高产早杂组合选育途径的探讨

被引:6
作者
肖宇龙
余传元
雷建国
李马忠
旷一相
邱在辉
机构
[1]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早杂组合; 产量构成因素; 回归分析; 相关系数; 选育途径;
D O I
10.19386/j.cnki.jxnyxb.2007.01.006
中图分类号
S511.3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10个高产早杂组合的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每公顷穗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小。产量构成各因素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在保持现有组合的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每穗实粒数是提高早杂组合产量的有效途径。提出适应江西生态区域的高产早杂组合的理想形态特征是“中秆,多蘖,大穗”。在早稻保持系品种资源丰富的情况下,选育配合力高的大穗型不育系是早杂高产组合选育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早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形成与验证 [J].
李祖章 ;
谢金水 ;
王海 ;
叶春升 ;
朱金保 ;
龙丘陵 .
江西农业学报, 2005, (04) :9-14
[2]   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及其选育途径的探讨 [J].
旷一相,肖宇龙 .
江西农业学报, 1999, (02) :16-20
[3]   中国籼型杂交稻地区适应性试验1976~1997年总结 [J].
潘熙淦 ;
黄志强 ;
王任初 ;
彭志勤 ;
龙和平 ;
邓锋 .
江西农业学报, 1998, (01) :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