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运移通道控烃论

被引:10
作者
罗佳强
沈忠民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源控论;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 含油气系统; 主运移通道控烃论; 油气勘探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对提高勘探成效、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陆相盆地低—中勘探程度区有效的油气勘探理论。但在中—高勘探程度区却有许多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而含油气系统理论虽然是现阶段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但还不能有效地指导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针对陆相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油气勘探的特点,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油气勘探理论——“主运移通道控烃论”,即油气藏的空间分布位置和规模大小受连接有效烃源岩与圈闭的主运移通道类型、位置和输送能力等因素的控制。该文对“主运移通道控烃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创立了油气主运移通道平面分布模式图,并建立了该理论的7种油气成藏模式。根据“主运移通道控烃论”,只要查明油气主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就可以找到位于主运移通道内或附近的油气藏,并优选目标——油气藏进行钻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迅速提高油气勘探成效。
引用
收藏
页码:221 / 2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含油气盆地成藏组合体理论初步探讨 [J].
宋国奇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5) :4-7+5
[2]   关于“石油系统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一文的商榷 [J].
卓勤功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5) :76-79+0
[3]   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现状及对策 [J].
李丕龙 ;
李学田 ;
娄剑青 ;
徐春华 ;
柳忠泉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3) :195-199
[4]   关于东部油气富集盆地勘探可持续性的一些思考 [J].
金强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1) :5-8+5
[5]   胜利油区开发形势及稳产对策 [J].
李阳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1) :13-16+5
[6]   胜利油区勘探现状及展望 [J].
李丕龙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1) :9-12+5
[7]   东营凹陷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砂岩体的物源及成因分析 [J].
罗佳强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05) :10-13+5
[8]   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流向研究的意义 [J].
赵文智 ;
何登发 ;
瞿辉 ;
雷振宇 ;
池英柳 .
石油学报, 2001, (04) :7-12+9
[9]   有效烃源岩的重要性及其研究 [J].
金强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01) :1-5
[10]   面向新世纪 夺取效益勘探的更大进步 [J].
萧德铭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1, (01) :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