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红山层状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被引:39
作者
吴孔文 [1 ,2 ]
钟宏 [1 ]
朱维光 [1 ]
冷成彪 [1 ,2 ]
苟体忠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云南大红山; 成矿流体; 层状铜矿; 火山型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云南大红山层状铜矿是大红山铁铜矿床的一部分。其成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火山喷流作用形成了层状铜矿矿胚,而后期热液对原先的矿胚进行了改造和富集。本文选取大红山层状铜矿中石英脉型铜矿石石英样品系统地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发现了富液相(L+V)、含子晶多相(L+S±V)和纯 CO2三类主要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其均一温度在103~456℃之间;盐度范围为0.53%~59.76%NaCl equiv.,密度为0.80~1.45g/cm3;纯 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4.3~20.8℃,对应密度为0.77~1.09g/cm3。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硫化物δ34S 分布范围为-0.6‰~+10.9‰,表明岩浆硫和海水硫酸盐还原成因硫参与了早期成矿过程。方解石δ13CPDB值范围为-5.6‰~-3.1‰,与地幔碳同位素值(-5.0±2‰)完全吻合,暗示了热液中碳质有地幔来源。根据氧同位素方解石-水及石英-水之间的分馏方程,计算得到成矿流体中水的δ18OSMOW值在-1.9‰~13.7‰之间,与火成岩δ18O 范围(5‰~15‰)基本一致。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岩相学、流体包裹体以及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本文认为在喷流沉积之后的挤压环境下,从地幔分异出来的高温、中-高盐度并富含 CO2的流体和海水一起改造了原岩,形成了变质火山—沉积岩,并使原先的铜矿矿胚活化富集。
引用
收藏
页码:2045 / 205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J].
杨志明 ;
谢玉玲 ;
李光明 ;
徐九华 ;
王葆华 .
矿床地质, 2005, (06) :584-594
[2]   地幔流体参与胶东金矿成矿作用的氢氧碳硫同位素证据 [J].
毛景文 ;
李厚民 ;
王义天 ;
张长青 ;
王瑞廷 .
地质学报, 2005, (06) :839-857
[3]   阿尔泰山南缘萨热阔布金矿床的纯CO流体 [J].
徐九华 ;
丁汝福 ;
谢玉玲 ;
钟长华 ;
原旭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5, (04) :380-386
[4]   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高盐度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J].
张德会 ;
张文淮 ;
刘伟 .
岩石学报, 2003, (01) :173-180
[5]   碳酸盐岩石变质流体中CO2活度的估算方法——以内蒙古集宁群大理岩为例 [J].
董永胜 ;
卢良兆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03) :265-271+277
[6]   滇西北兰坪铅锌银铜矿田含烃富CO2成矿流体及其地质意义 [J].
薛春纪 ;
陈毓川 ;
杨建民 ;
王登红 ;
徐珏 .
地质学报, 2002, (02) :244-253
[7]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斑岩成矿系统金属成矿的制约 [J].
张德会 ;
张文淮 ;
许国建 .
地学前缘, 2001, (03) :193-202
[8]  
黑矿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日本上向黑矿铼-锇和氦同位素证据[J]. 侯增谦,杜安道,孙卫东.地质学报. 2001(01)
[9]   冲绳海槽中部Jade热液活动区中海底热液沉积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J].
曾志刚 ;
蒋富清 ;
翟世奎 ;
秦蕴珊 ;
侯增谦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0, (04) :74-82
[10]   大红山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演化 [J].
秦德先 ;
燕永锋 ;
田毓龙 ;
刘伟 .
地质科学, 2000, (02) :12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