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奥陶-志留纪之交的碳酸盐岩对古气候的诠释

被引:16
作者
李越
王建坡
张园园
顾澄皋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奥陶-志留纪之交; 碳酸盐岩; 沉积学; 古气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华南板块晚奥陶世到早志留世冰川事件前后所记录的碳酸盐岩,其地理分布和成因依时而变.文中所讨论的5个时间片段实例包括: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全球暖期)华夏古陆北缘浙赣台地上的珊瑚—层孔海绵—菌藻类礁组合;凯迪末期(冰川初期)扬子地台西缘川西汉源康滇古陆边缘的隐藻—钙藻灰泥丘;奥陶纪末赫南特期(主冰期)广布于上扬子区的观音桥层灰岩分远岸冷水型和近岸局部暖水型;志留纪初鲁丹早期(冰川消融)灰岩在黔中古陆边缘首现,之后鲁丹晚期向生物层复苏.这些例证显现出华南近岸区的碳酸盐岩建造特征对奥陶-志留纪之交主冰期前和主冰期后全球暖期的响应更加明显.在主冰期,古陆对来自高纬度地区凉水团具阻障作用,暖/凉水型碳酸盐岩生产力和沉积相分异显著,海水降温主要发生于远岸区,而滇黔桂古陆的近岸区仍然局部地维持着暖水沉积;主冰期后的海进也许是快速的,但要回暖到适宜造礁的程度则是缓慢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264 / 127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底栖藻对扬子地台西缘晚奥陶世生态危机的改善作用 [J].
李越 ;
冯洪真 ;
李军 .
古生物学报, 2002, (02) :211-218
[2]   上扬子区奥陶-志留纪之交的黔中隆起和宜昌上升 [J].
陈旭 ;
戎嘉余 ;
周志毅 ;
张元动 ;
詹仁斌 ;
刘建波 ;
樊隽轩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2) :1052-1056
[3]   浙赣边区晚奥陶世地层之新见 [J].
詹仁斌,傅力浦 .
地层学杂志, 1994, (04) :267-274
[4]   五峰期上扬子海古盐度分析 [J].
冯洪真 ;
俞剑华 ;
方一亭 ;
边立曾 .
地层学杂志, 1993, (03) :179-185
[5]   轿顶山式锰矿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成矿规律探讨 [J].
曲红军 .
地质与勘探, 1988, (11) :7-13
[6]   华南晚奥陶世的动物群分异及生物相、岩相分布模式 [J].
戎嘉余 ;
陈旭 .
古生物学报, 1987, (05) :507-535
[7]   江西玉山祝宅晚奥陶世地层、沉积特征及环境初探 [J].
陈旭 ;
戎嘉余 ;
丘金玉 ;
韩乃仁 ;
李罗照 ;
李守军 .
地层学杂志, 1987, (01) :23-34+77
[8]   贵州石阡奥陶—志留系分界地层新知 [J].
胡兆珣 ;
龚联瓒 ;
杨绳武 ;
王洪第 .
地层学杂志, 1983, (02) :140-142+162
[9]  
中国生物礁与油气[M]. 海洋出版社 , 范嘉松主编, 1996
[10]  
广西的泥盆系[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钟铿等编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