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损伤后不同时期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被引:8
作者
冯家笙,徐慧君,武义鸣,田美玲
机构
[1] 南通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
关键词
6-羟多巴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中脑,大鼠;
D O I
10.16098/j.issn.0529-1356.1996.01.003
中图分类号
R651.02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将神经毒6-羟多巴胺(6-OHDA)注入大鼠一侧中脑腹侧被盖区,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对损伤鼠中脑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受损伤1d至30d的不同时期的变化。术后1~3d,针道所经处见有GFAP阳性反应的细胞和纤维,其胞体增大,纤维短粗。术后1周,针道周围反应性胶质细胞增多,有些反应性胶质细胞发出长的突起横向延伸垂直于针道,损害区附近血管增生,紧贴血管外周的胶质细胞也出现反应性变化。术后10~14d,损害区反应性胶质细胞进一步增多,与针道方向垂直排列的胶质细胞突起更多、更长,受损侧中脑脚底的胶质细胞胞体较对侧增大,突起也增粗。术后30d与14d时的变化类似,但垂直于针道的横向纤维已不如14d时明显。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神经毒注射后,针道周围的胶质变化除胶质反应略轻外与神经毒组基本相似。本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受损伤时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变化在10~14d达到高峰,以后渐趋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4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