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被引:19
作者
徐安伦 [1 ]
李建 [2 ,1 ]
孙绩华 [3 ]
刘劲松 [1 ]
赵晓红 [1 ]
机构
[1] 不详
[2]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
[3] 不详
[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6] 不详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 微气象; 能量交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4 [近地面层气象学、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2月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的风速、气温和动量通量等均在早晨最小、午后最大;相对湿度、地表温度等均是湿季高于干季。近地层2m高度处的盛行风向,白天以东东南风和东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偏西风为主,并且盛行风向转变与日出、日落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辐射四分量最高值出现在正午,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除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干季大于湿季外,其他辐射分量都是湿季大于干季。地表反照率表现出非对称的"U"形分布,早晨最大、傍晚次之及中午最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可能是由于露水、东西两面山体不同程度遮挡以及云的影响造成的。感热、潜热通量全年有相似的日变化过程,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但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表明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一天之中约在20:00出现最小值,这主要是由于风速减弱和地气温差回升影响热量交换系数造成的。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明显,主要是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地面全年均为大气热源,白天表现为强热源,夜间则表现为较弱的冷源。
引用
收藏
页码:9 / 2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洱海盆地水面与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的比较 [J].
徐安伦 ;
赵晓红 ;
付志嘉 ;
刘劲松 ;
孙绩华 .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 (02) :225-231
[2]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陆面辐射和热量特征研究 [J].
李宏宇 ;
张强 ;
王胜 .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10) :1070-1081
[3]   青藏高原东部草甸下垫面涡旋相关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 [J].
张烺 ;
李跃清 ;
李英 ;
赵兴炳 .
大气科学, 2010, 34 (04) :703-714
[4]   洱海湖滨大气边界层结构及特征分析 [J].
徐安伦 ;
董保举 ;
刘劲松 ;
孙绩华 ;
朱以维 .
高原气象, 2010, 29 (03) :637-644
[5]   藏东南地区鲁朗河谷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J].
王永杰 ;
马耀明 ;
朱志鹍 ;
李茂善 .
高原气象 , 2010, (01) :63-69
[6]   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大气结构的初步分析 [J].
陈学龙 ;
马耀明 ;
胡泽勇 ;
何慧根 ;
罗布 .
大气科学, 2010, 34 (01) :83-94
[7]   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J].
刘伯奇 ;
何金海 ;
王黎娟 .
大气科学, 2009, (06) :1319-1332
[8]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 [J].
周秀骥 ;
赵平 ;
陈军明 ;
陈隆勋 ;
李维亮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473-1486
[9]   青藏高原“敏感区”对我国灾害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监测 [J].
徐祥德 .
中国工程科学, 2009, 11 (10) :96-107
[10]   高山草甸下垫面夏季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 [J].
李跃清 ;
刘辉志 ;
冯健武 ;
赵兴炳 .
大气科学, 2009, 33 (05) :100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