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交叉标记有机与无机肥料氮的转化与残留

被引:18
作者
彭佩钦 [1 ,2 ]
仇少君 [2 ,3 ]
侯红波 [1 ]
李恩尧 [1 ]
丘亚群 [1 ]
机构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试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尿素; 水稻秸秆;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微生物量氮; 固定态铵; 15N标记; 氮的残留; 红黄泥; 紫潮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培肥土壤,改善土壤氮素供给,但目前有机无机肥配施主要集中在化肥氮的研究,忽略秸秆氮对化肥氮转化的影响。为了解秸秆还田对不同氮源转化和残留的影响,采用15N对尿素和水稻秸秆进行交叉标记,在两种不同肥力水稻土(粘土矿物类型为1∶1型红黄泥和2∶1型紫潮泥)进行水稻盆栽试验。设置对照(CK),单施尿素(15NU)、标记尿素与稻草配施(15NU-S)和标记稻草与尿素配施(15NS-U)4个处理。结果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60%以上来自土壤氮,土壤氮素肥力相对较低的红黄泥较之紫潮泥对肥料氮的依赖更强;水稻生长期间微生物同化的尿素氮占标记底物的百分数红黄泥为1.8%-8.3%,紫潮泥为1.8%—19.2%;微生物同化的秸杆氮占标记底物的百分数红黄泥为1.7%-5.0%,紫潮泥为2.0%-6.2%。而粘土矿物固持的尿素氮占标记底物的百分数,红黄泥为0.3%-2.1%,紫潮泥为3.5%-18.7%;粘土矿物固持的秸杆氮红黄泥为0.2%-0.9%,紫潮泥为1.7%-5.0%。水稻成熟期尿素氮的残留率,红黄泥15NU处理、15NU+S分别为14.5%和17.0%,紫潮泥分别为16.9%和17.1%。秸秆氮的残留率分别为红黄泥38.8%、紫潮泥41.5%;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微生物同化化肥氮的能力,降低了粘土矿物晶格固持化肥氮的水平。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化肥氮利用率同时,提高了有机形态氮残留,降低了无机形态氮(矿质氮+固定态铵)的残留。
引用
收藏
页码:858 / 86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洞庭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J].
彭华 ;
纪雄辉 ;
刘昭兵 ;
石丽红 ;
田发祥 ;
李洪顺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12) :2526-2532
[2]   洞庭湖湿地植被系统的碳贮量及其分配 [J].
康文星 ;
田徽 ;
何介南 ;
席宏正 ;
崔莎莎 ;
胡燕平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6) :129-133+148
[3]  
洞庭湖平原典型水稻土氮素固持动态及氮的残留形态[J]. 彭佩钦,仇少君,刘强,吴金水,侯红波.环境科学. 2009(04)
[4]   盆栽条件下红黄泥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 [J].
仇少君 ;
彭佩钦 ;
李玲 ;
刘强 ;
荣湘民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3) :524-531
[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其在氮素循环中作用 [J].
仇少君 ;
彭佩钦 ;
刘强 ;
荣湘民 .
生态学杂志, 2006, (04) :443-448
[6]   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J].
李菊梅 ;
徐明岗 ;
秦道珠 ;
李冬初 ;
宝川靖和 ;
八木一行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1) :51-56
[7]   秸秆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活性的影响 [J].
李贵桐 ;
张宝贵 ;
李保国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2) :2225-2228
[8]   湖南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季节变化及生物有效性 [J].
廖继佩 ;
李法云 ;
张杨珠 ;
冯跃华 ;
黄运湘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0) :1665-1668
[9]   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状况及其对施肥的反应特点 [J].
刘守龙 ;
肖和艾 ;
童成立 ;
吴金水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04) :278-283
[10]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J].
王淑平 ;
周广胜 ;
孙长占 ;
姜亦梅 ;
姜岩 ;
刘孝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 (01)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