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区大气臭氧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14
作者
卢秀娟 [1 ]
巨天珍 [1 ]
谢顺涛 [1 ]
郭梅莹 [2 ]
张雪 [2 ]
张惠娥 [3 ]
张生财 [4 ]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
[2]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3] 兰州市环境保护局
[4] 兰州市气象局
关键词
OMI; 臭氧柱浓度; 时空分布; 兰州市; 中国;
D O I
10.14050/j.cnki.1672-9250.2018.46.111
中图分类号
X515 [光化学烟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采用OMI臭氧遥感数据,结合甲醛垂直柱浓度、气象数据以及经济数据,分析了2005~2015年兰州地区臭氧柱浓度时空变化格局,并探索了影响臭氧的新气象因子,总结达到臭氧污染的日照、气压等气象条件,确定影响臭氧柱浓度的主要人为源并确定其限域。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夏季柱浓度值最高,冬季、秋季次之,春季最低;夏季波动幅度最大,其余三季波动幅度较小且平稳。2)11年中,臭氧柱浓度具有较大的波动。2005年至2010年快速增长到最高值331.997 DU。2010年之后,臭氧柱浓度缓慢下降,2014年起有回升趋势。3)OMI遥感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根据AQI的线性关系划分了臭氧柱浓度的污染等级。结果指示了11年大气臭氧空间变化,2005~2009年5年间研究区全区空气质量一直处于良,2010年全区轻度污染,后两年污染逐渐减弱,2013~2015年全区恢复至良。4)根据兰州发展的趋势以及周边城市的关系,划分了兰州经济圈及功能区,并结合臭氧柱浓度空间分布图得出臭氧污染与经济特征的密切关系。5)正弦模型拟合后臭氧柱浓度变化趋势呈不明显的周期性,说明臭氧的人为来源贡献较大。6)创新探索影响臭氧污染的新气象因子(日照、气压等参数),并确定其重要人为源限域。
引用
收藏
页码:355 / 36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基于OMI数据的兰州地区对流层甲醛时空变化研究 [J].
谢顺涛 ;
巨天珍 ;
张惠娥 .
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7 (11) :4253-4261
[2]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臭氧总量时空分布特征 [J].
杜君平 ;
朱玉霞 ;
刘锐 ;
谢涛 ;
姚新 .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 (02) :191-196
[3]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and elemental carbon in PM2.5 in Xiamen,China[J]. Fuwang Zhang 1,2,Jinping Zhao 1,Jinsheng Chen 1,Ya Xu 1,2,Lingling Xu 1,2 1.Key Lab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Health,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iamen 361021,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08)
[4]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臭氧总量时空动态信息提取 [J].
王跃启 ;
江洪 ;
肖钟湧 ;
张秀英 ;
周国模 ;
余树全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2 (06) :177-180+184
[5]   我国地面臭氧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刘峰 ;
朱永官 ;
王效科 .
生态环境, 2008, (04) :1674-1679
[6]   近10a中国对流层NO2的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J].
张兴赢 ;
张鹏 ;
张艳 ;
李晓静 ;
邱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10) :1409-1416
[7]   IDL语言处理HDF格式遥感数据的研究 [J].
路文海 .
海洋信息, 2006, (03) :6-7
[8]   兰州大城市圈建设构想 [J].
牛叔文 ;
祁永安 .
甘肃社会科学, 2003, (06) :61-63
[9]   兰州城区臭氧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J].
姜允迪 ;
王式功 ;
祁斌 ;
尚可政 ;
杨德保 ;
杨民 .
兰州大学学报, 2000, (05) :118-125
[10]   中国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研究 [J].
张远航 ;
邵可声 ;
唐孝炎 ;
李金龙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Z1) :26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