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弧后扩张证据及关键问题探讨

被引:26
作者
吴自银
王小波
金翔龙
李家彪
高金耀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杭州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
[3] 杭州
关键词
构造地貌; 弧后扩张; 演化机制; 冲绳海槽;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4.03.008
中图分类号
P736.1 [海洋地质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冲绳海槽区采用国内最新勘测的多波束数据构建高分辨率的DTM(DigitalTerrainModel),选择典型海区绘制了相应的三维海底形态图件,并在此图件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冲绳海槽典型构造地貌形态:海底峡谷、海山、构造洼地和构造台地,统计分析表明冲绳海槽存在近似平行和近似垂直海槽轴向两种走向的构造地貌单元。对构造地貌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推测,认为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与海槽走向垂直的构造形态和弧后扩张的动力源,而弧后扩张则产生了沿海槽走向分布的线性海山和雁行排列的构造洼地。在中部和南部海槽这两种作用力交织在一起,产生两类海底地貌形态共存的构造格局。对目前关于冲绳海槽构造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并支持了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扩张成因的观点;定量估算了冲绳海槽三幕构造运动的方向、扩张量和半速率;从动力学角度阐述了沟 弧 盆体系的形成演化过程;阐述了冲绳海槽三幕构造运动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中新世的拱顶、断陷,上新世—早更新世的被动拉张,晚更新世—全新世后的主动弧后扩张。三幕构造运动的方向、特征和动力机制明显不同,运动方向的多次改变导致海槽内多种走向构造地貌的存在。近代的海槽扩张有明显活跃和加速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格架和东海地质演化 [J].
李廷栋 ;
莫杰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 (04) :1-6
[2]   中更新世以来长江口至冲绳海槽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J].
吴自银 ;
金翔龙 ;
李家彪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 (02) :9-20
[3]   西太平洋边缘海盆的形成与演化 [J].
赵会民 ;
吕炳全 ;
孙洪斌 ;
王红罡 ;
徐国强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 (01) :57-62
[4]   海底地形成图子系统MBMap的设计及特点附视频 [J].
吴自银 ;
高金耀 ;
方银霞 ;
陶春辉 ;
虞夏军 .
海洋通报, 2002, (01) :69-79
[5]   冲绳海槽火山岩——揭示弧后盆地早期扩张动力学过程的钥匙 [J].
赵广涛 ;
翟世奎 ;
王文正 ;
于增慧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3) :119-122
[6]   冲绳海槽轴线地质特征 [J].
杨文达 ;
王振宇 ;
曾久岭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2) :1-6
[7]   西太平洋卫星测高重力场与地球动力学特征 [J].
金翔龙 ;
高金耀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1) :1-6+117
[8]   冲绳海槽——弧后背景下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 [J].
周祖翼 ;
廖宗廷 ;
金性春 ;
贾健谊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1) :51-55
[9]   冲绳海槽中段地球物理场及对其新生洋壳的认识 [J].
梁瑞才 ;
王述功 ;
吴金龙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1) :57-64
[10]   冲绳海槽中段线性磁条带异常及其构造发育 [J].
梁瑞才 ;
吴金龙 ;
刘保华 ;
王勇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 (02) :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