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地震破裂分段性与走滑运动分解作用

被引:57
作者
李陈侠 [1 ,2 ]
徐锡伟 [1 ]
闻学泽 [3 ]
郑荣章 [1 ]
陈桂华 [1 ]
杨虎 [1 ]
安艳芬 [1 ]
高翔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3] 四川省地震局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地表破裂分段; 滑动速率; 滑动分解; 古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测量,对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托索湖段、玛沁段和玛曲段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阿尼玛卿山双挤压弯曲和西贡周断裂交汇区为这3条段落的破裂分段标志,也成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终止点.通过构造地貌方法获得这3条段落自西向东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11.2±1),(9.3±2)和(4.9±1.3)mm/a;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1.2±0.2),(0.7±0.1)和0.3mm/a.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从西至东呈梯度下降,递减的滑动速率主要转换到了与东昆仑断裂相交的阿万仓断裂上.通过构造转换矢量分解获得阿万仓断裂带西支和东支构成一个滑动分解模式,断裂西南盘相对北东盘的滑动速率为4.6mm/a,滑动方向为112.1°.3条段落的活动均产生独立地表破裂,西侧托索湖段1937年发生了M7.5级地震,往东玛沁段发生了514~534calaBP和距今(1070±180)a(格萨尔王时期)的地表破裂,玛曲段地表破裂发生在1055~1524aBP,显示出段落之间与应力触发有关的地震破裂事件沿断裂带单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利用断裂单次地震位移和古地震复发周期获得断裂的长期滑动速率,结果显示与构造地貌方法获得的滑动速率几乎一致,也显示自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断裂滑动速率的递减与几何结构走向的弯曲以及横向断裂的相交一一对应,因此东昆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梯度递减的主要原因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与横向断裂相交和构造转换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295 / 131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活断层分段.[M].丁国瑜等著;.地震出版社.1993,
[2]   Background and precursory seismicities along and surrounding the Kunlun fault before the Ms8.1, 2001, Kokoxili earthquake, China [J].
Wen, Xueze ;
Yi, Guixi ;
Xu, Xiwei .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7, 30 (01) :63-72
[3]  
Impact of riser reconstructions on estimation of secular variation in rates of strike–slip faulting: Revisiting the Cherchen River site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NW China.[J].Eric Cowgill.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6, 3
[4]   2008年5月12日Mw7.9汶川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 [J].
单斌 ;
熊熊 ;
郑勇 ;
刁法启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5) :537-545
[6]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陈桂华 ;
于贵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29-542
[7]   河流阶地演化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 [J].
张培震 ;
李传友 ;
毛凤英 .
地震地质, 2008, (01) :44-57
[8]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上地壳结构——马尔康—碌曲—古浪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J].
张先康 ;
杨卓欣 ;
徐朝繁 ;
潘纪顺 ;
刘志 ;
王夫运 ;
嘉世旭 ;
赵金仁 ;
张成科 ;
孙国伟 .
地震学报, 2007, (06) :592-604
[9]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 [J].
段永红 ;
张先康 ;
刘志 ;
徐朝繁 ;
王夫运 ;
潘纪顺 ;
梁国经 .
地震学报 , 2007, (05) :483-491
[10]   昆仑山断裂带围陷波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解释 [J].
姚志祥 ;
王椿镛 ;
裴正林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3) :76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