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被引:17
作者
席艳乐 [1 ]
李新 [2 ,3 ]
机构
[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 湖北经济学院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国际公共产品; 偏好显示与聚合; 制度设计; 政治经济学; 战略选择;
D O I
10.16304/j.cnki.11-3952/f.2011.10.009
中图分类号
F062.6 [公共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是一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学。从需求层面来看,国际间偏好的巨大差异性,使得聚集甚至是解释偏好较之于国家层面更加困难。从供给层面来看,全球治理模式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结构亦增加了谈判的复杂性,合理的制度设计是促进他们之间合作的必要保障。在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上,中国应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充分保证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积极融入并努力推进现有国际机制的调整。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公私伙伴关系:现状与困境 [J].
李新 ;
席艳乐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01) :141-145
[2]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全球公共产品的有偏性 [J].
黄上国 .
世界经济研究, 2009, (12) :9-13+84
[3]   可持续公共财政研究 [J].
邓力平 .
财政研究, 2008, (07) :6-10
[4]   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 [J].
叶江 .
国际观察 , 2008, (04) :16-24
[5]   对我国现阶段公共产品提供的几点看法 [J].
邓力平 .
财政研究, 2007, (10) :18-22
[6]   国际政府组织与全球治理 [J].
孙辉 ;
禹昱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5) :48-53+71
[7]  
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问题研究[D]. 孙凤蕾.山东大学 2007
[8]  
全球化之道[M]. 人民出版社 , (美) 考尔等,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