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被引:362
作者
莫宣学 [1 ]
潘桂棠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特提斯演化; 大陆碰撞; 圈层间物质与能量交换; 地球内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开始打开,形成三个主支(修沟—玛沁洋、金沙江—哀牢山洋、澜沧江—昌宁孟连洋),至早二叠世扩张到最大规模后开始俯冲消减,逐渐缩小,至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洋盆闭合,冈瓦纳古陆的前缘与劳亚古陆的前缘碰撞拼合。这大约经历了150Ma的时间。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早,古特提斯以南的新特提斯洋两支同时打开,并大致于早—中侏罗世之交扩张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消减、缩小。北支班公湖—怒江洋在晚侏罗世初到早白垩世末(大致在160~100Ma的时间间隔内)闭合,完成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南支雅鲁藏布洋闭合较晚,在白垩纪/古近纪之交(65/70Ma左右)印度大陆开始与拉萨地块(即欧亚大陆南缘)碰撞。新特提斯洋从打开到闭合,经历了约140Ma。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青藏高原形成的直接原因,从开始到完成,整个碰撞过程用了约20Ma(大致在65~40/45Ma时间间隔内);然后转入后碰撞阶段至今。很显然,几亿年时间尺度和几万公里空间尺度的特提斯的开合、演化、特别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必定对应着地球各圈层间巨大的物质与能量的调整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才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基本动力。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西藏冈底斯带叶巴组火山岩同位素地质年代
    耿全如
    潘桂棠
    王立全
    朱弟成
    廖忠礼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1) : 1 - 7
  • [2]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南缘德尔尼蛇绿岩:一个被肢解了的古特提斯洋壳
    杨经绥
    王希斌
    史仁灯
    许志琴
    吴才来
    [J]. 中国地质, 2004, (03) : 225 - 239
  • [3] 蛇绿岩及蛇绿岩中浅色岩的SHRIMP U-Pb测年
    简平
    刘敦一
    张旗
    张福勤
    石玉若
    施光海
    张履桥
    陶华
    [J]. 地学前缘, 2003, (04) : 439 - 456
  • [4] 南秦岭勉略结合带琵琶寺洋壳蛇绿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赖绍聪
    张国伟
    裴先治
    [J]. 地质通报, 2002, (Z2) : 465 - 470
  • [5] 德尔尼蛇绿岩40Ar-39Ar年龄:青藏最北端古特提斯洋盆存在和延展的证据
    陈亮
    孙勇
    裴先治
    高明
    冯涛
    张宗清
    陈文
    [J]. 科学通报, 2001, (05) : 424 - 426
  • [6] 中国西南哀牢山蛇绿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及大地构造意义
    简平
    汪啸风
    何龙清
    王传尚
    [J]. 华南地质与矿产, 1998, (01) : 1 - 11
  • [7] 周肃.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及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关键地段同位素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8] 李国彪,万晓樵,刘文灿著.西藏南部古近纪微体古生物及盆地演化特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 [9] 潘桂棠等著.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 [10] 张旗,周国庆著.中国蛇绿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