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开始打开,形成三个主支(修沟—玛沁洋、金沙江—哀牢山洋、澜沧江—昌宁孟连洋),至早二叠世扩张到最大规模后开始俯冲消减,逐渐缩小,至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洋盆闭合,冈瓦纳古陆的前缘与劳亚古陆的前缘碰撞拼合。这大约经历了150Ma的时间。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早,古特提斯以南的新特提斯洋两支同时打开,并大致于早—中侏罗世之交扩张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消减、缩小。北支班公湖—怒江洋在晚侏罗世初到早白垩世末(大致在160~100Ma的时间间隔内)闭合,完成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南支雅鲁藏布洋闭合较晚,在白垩纪/古近纪之交(65/70Ma左右)印度大陆开始与拉萨地块(即欧亚大陆南缘)碰撞。新特提斯洋从打开到闭合,经历了约140Ma。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青藏高原形成的直接原因,从开始到完成,整个碰撞过程用了约20Ma(大致在65~40/45Ma时间间隔内);然后转入后碰撞阶段至今。很显然,几亿年时间尺度和几万公里空间尺度的特提斯的开合、演化、特别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必定对应着地球各圈层间巨大的物质与能量的调整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才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基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