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都市新移民的住房模式与影响机制

被引:41
作者
李志刚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新移民; 住房; 六市;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居住区规划]; D632.4 [移民];
学科分类号
083303 ; 1204 ; 120401 ;
摘要
利用在广州、东莞、沈阳、成都、杭州、郑州6市进行配额抽样调查(2008-2009年)所获得的3168份问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研究快速城市化下中国大都市"新移民"的住房状况、模式与机制。研究表明,城市新移民已经成为一个日趋分化的复合群体,可分为劳力型移民、智力型移民、投资型移民三类,三类新移民住房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新移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0.69m2,其中智力型新移民的人均住房面积最高(24.87m2/人),劳力型新移民的最低(16.26m2/人)。就住房设施条件而言,新移民的设施指数为0.35,水平较低;其中投资型新移民的设施条件最好,智力型新移民的设施条件次之,劳力型新移民最差。经过多年市场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社会经济要素对于新移民住房模式(购房或租房)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当前各类新移民的住房模式主要由制度因素(户口)所决定,职业因素对新移民住房模式的影响尚不显著。不过,职业对新移民租房的类型选择具有较大影响。此外,影响新移民住房设施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户口、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年龄和新移民类型等多个方面,其中户口仍是决定性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2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GSS(2005)的分析 [J].
刘望保 ;
闫小培 ;
曹小曙 .
地理学报, 2010, 65 (08) :949-960
[2]   转型期广州市生命历程与住房产权转换 [J].
刘望保 ;
闫小培 .
地理研究, 2010, 29 (06) :1117-1128
[3]   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组织特征 [J].
孟斌 .
地理学报, 2009, 64 (12) :1457-1466
[4]   拾荒者的社区工作: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 [J].
周大鸣 ;
李翠玲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1) :36-42
[5]   “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 [J].
童星 ;
马西恒 .
社会科学研究, 2008, (01) :77-83
[6]   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会学视野分析 [J].
马航 .
城市规划, 2007, (01) :26-32
[7]   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J].
李志刚 ;
吴缚龙 .
地理学报, 2006, (02) :199-211
[8]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J].
李志刚 ;
吴缚龙 ;
卢汉龙 .
城市规划, 2004, (06) :60-67
[9]   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 [J].
吴维平 ;
王汉生 .
社会学研究, 2002, (03) :92-110
[10]   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 [J].
柴彦威 .
地理研究, 1996, (01) :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