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以往的试验已经明确,在一定穗数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发挥大穗优势,是增加水稻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主攻大穗增产的技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益。但是,许多资料表明,现有品种在群体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穗数与每穗粒数常呈负相关,这就给进一步高产带来了困难。我们在最近的许多试验中发现,最高苗数较少的处理,由于成穗率较高,仍然能有较多的穗数,穗形随之增大,从而获得较高产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启示:现在比较好的栽培技术,尽管成穗率已从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60~70%,但还有30~40%是无效分蘖,是否可进一步控制后期无效分蘖,通过大幅度提高成穗率来稳定穗数,增大穗形获得更高的产量呢?通过1986~1988年的三年试验,逐步形成了可使水稻获得更高产量的新的配套栽培技术,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