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死刑适用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研讨——以李昌奎案及其争议为主要视角

被引:33
作者
赵秉志 [1 ]
彭新林 [2 ,3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
[2] 中国政法大学
[3]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关键词
李昌奎案; 死刑观念; 死刑民意; 死刑政策; 死刑适用标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李昌奎案是我国当代刑事法治深度演绎的一个鲜活范本,该案引发的理论问题涉及刑事法的多个方面。死刑观念的变革只能是一种渐进式的变革,而不可能是急速的突变。死刑适用不应当迁就民意,但应当通过制度途径引导民意在死刑适用中理性发挥作用。要准确理解我国的死刑政策,"少杀、慎杀"主要是指不可多杀、滥杀和误杀,但不等于不杀。最高人民法院宜尽快出台相关死刑适用的指导意见,对司法实践中典型死罪"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常见情形予以规范。量刑情节对刑罚轻重的影响力受到整个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制约,不能片面强调乃至夸大某一个或某些从宽情节因素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慎杀”的程序保证 [J].
游伟 .
新民周刊, 2011, (48) :9-9
[2]  
司法,请站稳脚跟![J]. 王文昌.民主与法制. 2011(16)
[4]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 [J].
梁根林 .
法学研究, 2004, (04) :15-27
[5]  
实事求是 有错必纠[N]. 张先明.人民法院报. 2011 (001)
[6]  
李昌奎案暴露死刑规范用语模糊之弊[N]. 游伟.东方早报. 2011 (A23)
[7]  
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张远煌, 2006
[8]  
刑法规范总整理[M]. 法律出版社 , 刘志伟[等]编, 2005
[9]  
刑法评论[M]. 法律出版社 , 赵秉志主编, 2005
[10]  
刑种适用中疑难问题研究[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翟中东主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