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储层模型微观水驱油实验

被引:25
作者
陈霆
机构
[1]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储层; 微观模拟实验; 剩余油分布; 采收率;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7.04.021
中图分类号
TE357.6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但普遍存在,而且是影响注水开发油藏水驱效率和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利用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了横向、纵向及平面共6种非均质模型在不同注采方式下微观水驱油机理。针对不同非均质模型和注采方式下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了改变注采方向和驱替压力对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影响。改变注采方向后,横向和平面非均质模型采收率分别提高了2.89%和5.42%;对于纵向非均质模型,首次低注高采改变为高注低采后提高采收率3.72%,反之提高了1.26%。提高驱替压力后,横向及纵向非均质模型的采收率分别提高了35.65%和31.26%,平面非均质模型只提高了8.10%。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5+116 +1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亲油岩石壁面残余油膜的微观驱替机理 [J].
张立娟 ;
岳湘安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1) :79-82+85+108
[2]   陆相水驱油藏断层分割与剩余油富集研究 [J].
王延忠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2) :78-80+84+108
[3]   反韵律厚油层夹层分类及纵向剩余油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5砂层组为例 [J].
崔文富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1) :52-55+86
[4]   用岩心磨片荧光分析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以大庆油田葡Ⅰ组为例 [J].
李洁 ;
谭艳宜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6) :64-66+85
[5]   储集层孔喉网络场演化规律和剩余油分布 [J].
徐守余 ;
李红南 .
石油学报, 2003, (04) :48-53
[6]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J].
邓瑞健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4) :48-50+3
[7]   裂缝水驱油机理的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研究 [J].
赵阳 ;
曲志浩 ;
刘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116-119
[8]   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J].
贾忠伟 ;
杨清彦 ;
兰玉波 ;
张洪兴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2, (01) :46-49+83
[9]   指进、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物理模拟 [J].
朱九成 ;
郎兆新 ;
黄延章 .
新疆石油地质, 1998, (02) :62-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