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

被引:30
作者
吴超羽
任杰
包芸
史合印
雷亚平
何志刚
唐兆民
机构
[1]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河口; 三角洲; 地貌动力; “门”; 珠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5 [河口、三角洲];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摘要
珠江河口由河网区与河口湾区构成,连接两部分的是珠江口独特的地貌单元“门”。末次海进盛期古珠江海湾可分为内海湾和外海湾,现代三角洲平原与河网均发育在古内海湾。内、外古海湾通过峡口相连,这些峡口演变为现代的“门”。本文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地形图、钻孔资料,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对珠江河口的“门”6000年来地貌动力学进行探讨:(1)现代“门”双向射流动力系统,(2)“门”的演进阶段,(3)“门”对古潮汐能量的集聚作用,(4)珠江河口各“门”与相应的三角洲平原的同步耦合演进,(5)“门”对珠江河网形成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37 / 54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珠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M].龙云作等著;.地质出版社.1997,
[2]  
南海北部地质灾害及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评价.[M].冯志强等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3]  
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M].李平日等著;.海洋出版社.1991,
[4]  
珠江河口演变.[M].赵焕庭著;.海洋出版社.1990,
[5]  
中国地理学会一九七七年地貌学术讨论会文集.[M].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 编辑.科学出版社.1981,
[6]   南海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 [J].
方国洪,曹德明,黄企洲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4, (04) :1-12
[7]   珠江三角洲六千年来的发展模式 [J].
李平日 ;
乔彭年 .
泥沙研究, 1982, (03) :33-42
[8]   珠江三角洲演变规律问题初探 [J].
侯晕昌 .
人民珠江, 1980, (01) :52-60+38
[9]   Long-term morpho-dyn amics in special type of estuary [J].
Chaoyu Wu ;
Di Zhou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1, 44 :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