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有“原罪”吗?——与潘绥铭教授商榷

被引:5
作者
刘林平
唐斌斌
蒋和超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大数据; 社交网络; 社会科学研究; 原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311.13 [];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本刊今年第3期围绕"大数据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组织刊发了4篇文章,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探讨了大数据在社会学中的应用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刘林平教授等人特地撰文,对其中潘绥铭教授的文章观点提出质疑。为了推动相关讨论不断走向深入,本期特刊发这篇质疑文章,并同时刊发潘绥铭教授的回应。学术争论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力,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较少见到公开的学术批评,不利于学术的积累与发展。本期刊发的两篇争鸣文章,直面问题,针锋相对,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的坦诚和执着,相信会进一步加深大家对大数据性质的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必然[M].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凯利, 2015
[2]  
Relation between satellite observed visible-near infrared emissions, population, economic activity and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J] . C. D. ELVIDGE,K. E. BAUGH,E. A. KIHN,H. W. KROEHL,E. R. DAVIS,C. W. DAV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 1997 (6)
[3]  
啤酒与尿布 .2 http://wenku.baidu.com/view/f8dc3cc689eb172ded63b7fd.html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