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7年浙江海域赤潮分析

被引:15
作者
龙华 [1 ]
周燕 [1 ]
余骏 [1 ]
胡益峰 [2 ]
傅国君 [3 ]
机构
[1]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2] 舟山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3]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关键词
浙江海域; 赤潮; 赤潮统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统计了浙江海域2001~2007年赤潮发生的次数、面积和经济损失,总结出近年来浙江海域有36种赤潮生物引发赤潮,其中硅藻20种,甲藻13种,定鞭藻、针胞藻和原生动物各1种。浙江海域的主要赤潮生物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有毒赤潮生物有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赤潮高发区是舟山海域,赤潮高发期为5~6月份。浙江海域赤潮具有发生频率高、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时间跨度大,赤潮生物种类多样,有毒赤潮发生几率高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 / 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趋势与特点 [J].
夏平 ;
陆斗定 ;
朱德弟 ;
杜伟 .
海洋学研究, 2007, (02) :47-56
[2]   浙江海区赤潮发生前期气象因子的统计分析 [J].
邓素清 ;
汤燕冰 .
科技通报, 2005, (04) :386-391
[3]   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曾江宁 ;
曾淦宁 ;
黄韦艮 ;
郑平 ;
周青松 ;
陈全震 ;
高爱根 .
东海海洋, 2004, (02) :40-47
[4]   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 [J].
王金辉 ;
黄秀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7) :1065-1069
[5]   东海赤潮及其监视监测 [J].
叶属峰 ;
黄秀清 .
海洋环境科学, 2003, (02) :10-14
[6]   舟山海域一次具齿原甲藻赤潮初探 [J].
蔡燕红 ;
蒋晓山 ;
黄秀清 .
海洋环境科学, 2002, (01) :42-45
[7]   中街山列岛海域赤潮应急监测 [J].
王金辉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1) :62-65
[8]   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分布与特点 [J].
王桂兰 ;
黄秀清 ;
蒋晓山 ;
洪君超 .
海洋科学, 1993, (03) :51-55
[9]  
2003年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 .2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