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独山泥盆系大河口组遗迹化石Teichichnus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7
作者
王约
机构
[1] 贵州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关键词
遗迹化石 Teichichnus; 生态环境; 地质意义; 泥盆系; 贵州独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大河口组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Teichichnus Seilacher(包括5个遗迹种:潜穴及蹼状构造直立排列的Teichichnus rectus Seilacher,潜穴管具有二分枝现象的T.palmatus Seilacher,潜穴管近口孔部位膨大呈葫芦状的T.majiatunensis Wang,潜穴管近口孔部向上折曲的T.sinuosatus Wang和蹼状板构造呈S状扭曲的T.aff.sigmoi-dalis(Seilacher)。本文主要讨论其生态环境意义及地质意义。 通过野外观察及研究分析认为:与层面斜交的Teichichnus潜穴管为造迹生物居住和觅食的活动场所,为Seilacher(1967)的Cruaiana遗迹相的典型分子;蹼状构造的形成系造迹生物在保持一定生态位下与沉积或侵蚀作用相关,并可确定地层的顶底面;潜穴管口孔的弯曲程度和膨胀程度是区分遗迹种的重要特征,可利用Teichichnus的遗迹种和其潜穴管与层面之间的交角分析其沉积环境的微相变化;Teichichnus潜穴管口孔多迎着主水流方向发育,可指示古水流的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49+200 +20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古遗迹学.[M].杨式溥著;.地质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