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喜马拉雅地区地壳热状态的初步估计

被引:11
作者
李鸿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地壳; 温度分布; 地球外壳; 地球内部; 温度场; 分布(力学); 喜马拉雅地区; 放射性元素; 放射元素; 地表热流值; 局部熔融; 藏南地区;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考虑放射性热源,采用非线性稳态有限单元法估算了喜马拉雅地区地壳的温度分布和地表热流值。 喜马拉雅山南、北有不同的地壳温度结构,南部等温线比较均匀,地表热流值低于1.5HFU;北部地表下20公里以上等温线成密集型分布,20公里以下成环状分布,地表热流值从1.5HFU至2.1HFU。根据等温线圈出西藏南部地区地壳内可能存在局部熔融的部位,并与其他地球物理资料作了比较。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西藏高原的水热活动和上地壳热状态初探 [J].
佟伟 ;
张知非 ;
廖志杰 ;
朱梅湘 ;
章铭陶 .
地球物理学报, 1982, (01) :34-40
[2]   西藏中部构造特征及印度板块仰冲问题 [J].
费鼎 ;
成士兴 ;
郝春荣 .
地球物理学报, 1981, (04) :394-403
[3]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大陆板块构造 [J].
滕吉文 ;
王绍舟 ;
姚振兴 ;
徐振武 ;
朱志文 ;
杨秉平 ;
周文虎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3) :254-268
[4]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面波Q值 [J].
冯锐 ;
何正勤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3) :291-297
[5]   西藏高原拉萨附近介质的品质因子 [J].
张立敏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1979, (03) :299-303
[6]   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地区的地壳构造及其地质意义的探讨 [J].
刘元龙 ;
王谦身 ;
武传珍 ;
周文虎 .
地球物理学报, 1977, (02) :143-149
[7]  
地热学及其应用.[M].[西德]O·卡普迈耶;R·海涅尔 著;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热研究室 译.科学出版社.1981,
[8]  
西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M].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 编.科学出版社.1981,
[9]  
西藏地热.[M].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著;.科学出版社.1981,
[10]  
地球十讲.[M].傅承义 编著.科学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