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心理疏远及其防范

被引:4
作者
陈和华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心理疏远; 致罪性; 家庭; 防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5 [青少年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心理疏远是指脱离正常的社会交往,脱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叫社会—心理疏远。心理疏远具有致罪性。心理疏远的主要根源在家庭。未成年人与父母之间情绪联系的缺乏或极其贫乏、未成年人遭受父母中的其中之一特别是父母俩的排斥,是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疏远的重要原因。预防心理疏远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犯罪,应从家庭入手。对罪犯改造亦应以避免心理疏远为原则。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现代心理学.[M].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人性的探索.[M].周冠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  
第三思潮.[M].(美)戈布尔(Goble;F.)著;吕明;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  
社会心理学.[M].[苏]安德列耶娃(Г·М·Андреева) 著;李钊等 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
[5]  
发展心理学.[M].[美]利伯特(R·M·Liebert)等 著;刘范等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6]  
青年心理学.[M].[日]依田新 主编;杨宗义;张春 译.知识出版社.1981,
[7]  
现代心理学史.[M].[美]舒尔茨 著;沈德灿等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