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24
作者
黎祖福 [1 ]
陈省平 [1 ]
庄余谋 [2 ]
庄杰贵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深圳市龙岐庄有限公司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鞍带石斑;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65.334 [石斑鱼];
学科分类号
090801 ;
摘要
利用海水网箱养殖3龄以上的鞍带石斑(Epinepheluslanceol)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催产前3个月进行亲鱼强化培育,在水温≥22℃的春、夏季,用HCG400~500IU/kg鱼体重和LRH-A330~50μg/kg鱼体重进行催产,催产后27h左右开始产卵。受精率59·5%78·5%。受精卵在盐度28~33、水温25~28℃、pH8·0~8·5的水环境中22h孵化出仔鱼。室内培育仔鱼两批:第1批培育初孵的仔鱼1070万尾,放苗前,往池中加入30~50万个/ml小球藻液,放养密度为2万/m3左右,经35d培育,获得4~5cm以上的鱼苗27·3万尾,成活率2·6%;第2批培育初孵仔鱼735万尾,经35d培育,获得4~5cm的鱼苗25·72万尾,成活率3·5%。池塘培育仔鱼两批:第1批培育初孵仔鱼780万尾,放苗前,池塘中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密度超过200个/L,放养密度为每1/15hm2投放2·0~2·5万尾,开口仔鱼在土塘水温23~27℃、盐度25~28、pH7·8~8·5的条件下,经35d培育,鱼体全长达3·2cm,仔鱼变态完全,成为幼鱼,获得5cm以上的鱼苗21·6万尾,成活率2·8%;第2批培育初孵仔鱼661万尾,获得5cm以上的鱼苗41万尾,成活率6·2%。挑选76尾亲鱼单独喂养,在饲料中添加17a-甲基睾丸酮和多种维生素等,经过两个月的雄性化培育,有57尾转雄,且受挤压时有精液流出,转雄率为75%。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注射LHRHa、17-P及其它药物组合诱导赤点石斑鱼排精研究 [J].
舒琥 ;
刘晓春 ;
赵会宏 ;
林浩然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41-44
[2]   不同生物饵料对赤点石斑鱼稚幼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J].
楼宝 ;
史海东 ;
柴学军 .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4, (03) :270-273
[3]   点带石斑鱼的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 [J].
邹记兴 ;
常林 ;
向文洲 ;
胡超群 ;
林坚士 .
水生生物学报, 2003, (04) :378-384
[4]   不同喂养条件下蒙古裸腹溞脂肪酸组成比较 [J].
童圣英 ;
姜宏 ;
陈炜 .
中国水产科学, 1998, (03) :59-64
[5]   蒙古裸腹作为海水鱼苗活饵料的试验 [J].
何志辉 ;
姜宏 ;
姜志强 ;
薛玲玲 .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7, (04) :3-9
[6]   外源激素诱导赤点石斑鱼雄性化 [J].
洪万树 ;
张其永 ;
公茂军 ;
林伟雄 ;
上官步敏 .
台湾海峡, 1994, (04) :374-380+415
[7]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 [J].
方永强 ;
林秋明 ;
齐襄 ;
洪桂英 .
水产学报, 1992, (02) :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