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时期黄土高原风化成壤强度的空间特征与气候梯度

被引:22
作者
葛俊逸 [1 ]
郭正堂 [1 ]
郝青振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黄土; 风化成壤强度; FeD/FeT; 气候梯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41.74 [黄土地、高原、台地];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文章基于15个剖面,采用土壤学使用的风化成壤强度指数(游离铁FeD/全铁FeT),对黄土高原S0,L1,S1,S4,S5-1层位的风化成壤强度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并与磁化率反映的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冰期(黄土层)和间冰期(古土壤层)的风化成壤强度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弱的特征,与现代季风气候的基本格局一致。然而,冰期时(以L1为代表)整个黄土高原南北气候梯度很弱,间冰期南北气候梯度远大于冰期,反映了冰期时夏季风环流对黄土高原影响很小,南北气候梯度更多体现了气候带的纬度效应。结果同时表明,间冰期时黄土高原地区风化成壤强度和南北气候梯度不具严格的对应关系。S1和S5-1指示了当时较强的夏季风环流,冬季风的影响相对亦较强,而S0和S4发育时期高原南北风化成壤强度的梯度明显减小,反映了当时黄土高原在夏季风影响的背景下,冬季风的影响亦减弱,导致南北梯度的减小。因此,黄土高原风化成壤强度的空间变化指示了冬、夏季风环流不同的消长关系,对研究高低纬度气候驱动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962 / 96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 [J].
安芷生 ;
张培震 ;
王二七 ;
王苏民 ;
强小科 ;
李力 ;
宋友桂 ;
常宏 ;
刘晓东 ;
周卫健 ;
刘卫国 ;
曹军骥 ;
李小强 ;
沈吉 ;
刘禹 ;
艾莉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678-693
[2]   西宁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可溶盐、来源及环境意义 [J].
孙斌 ;
郭正堂 ;
尹秋珍 ;
郝青振 .
第四纪研究, 2006, (04) :649-656
[3]   开展“人类世”环境研究,做新时代地学的开拓者——纪念黄汲清先生的地学创新精神 [J].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2004, (04) :369-378
[4]   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值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 [J].
陈骏 ;
汪永进 ;
季峻峰 ;
;
鹿化煜 .
第四纪研究, 1999, (04) :350-356
[5]   渭南黄土沉积中十五万年来的古土壤及其形成时的古环境 [J].
郭正堂,刘东生,安芷生 .
第四纪研究, 1994, (03) :256-269
[6]   二百五十万年来季风环流与大陆冰量变化的阶段性耦合过程 [J].
刘东生 ;
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1992, (01) :12-23
[7]   中国风尘堆积与全球干旱化 [J].
陈明扬 .
第四纪研究, 1991, (04) :361-372
[8]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 (二)古气候与全球变化 [J].
刘东生 ;
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1990, (01) :1-9
[9]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n the paleo-weathering intensity of the loess-soil 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 on paleomonsoon[J] . Qingzhen Hao,Zhengtang Guo.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2001 (6)
[10]  
Variation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eolian dust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over the past 2.5 Ma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Asian inland[J] . Jun Chen,Zhisheng An,Lianwen Liu,Junfeng Ji,Jiedong Yang,Yang Che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2001 (5)